中西声乐艺术内涵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声乐艺术内涵涉及社会文化功能、存在形态、技术构成、发展脉络、审美情趣、习俗、信仰、风格特征等方面。中西声乐因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语言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异同,艺术内涵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因而对审美特征、文化异同、技术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略论,有助于较好地把握中西声乐艺术的内涵,进而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声乐艺术表现。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声乐 艺术内涵 审美 文化 技术风格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始上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集音乐、语言、动作造型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与丰富的艺术内涵。中西声乐艺术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同一艺术门类,深受本地区历史因素和人文思潮的作用,在文化功能、存在形态、技术构成、审美特征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本文提取中西声乐艺术体系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略论比较,阐述一些思考及认识。
  一 中西声乐文化内涵比较
  音乐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声乐是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由于中西方在地域、社会制度、文化发展理念、民族宗教信仰上存在较大异同,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1 西方声乐文化背景
  西方文明源起于狩猎、游牧生活。其语言是多音节拼音文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宗教约束。宗教文化对西方社会礼教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作用极大,声乐艺术观念与发展方向也深受宗教音乐文化的作用。使其呈现出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从古希腊的悲剧到13世纪是西方声乐艺术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的单音音乐时期。13世纪后,欧洲的歌唱艺术有了初步发展,当时的罗马是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意大利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和歌唱家,他们在原来教堂合唱歌曲的基础上给格里高利圣咏配上一个创作曲调,形成了复调音乐。复调音乐音调华丽、装饰性强,在歌唱技巧和歌唱措施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艺术发展繁荣,受其作用声乐艺术在内容、形式及歌唱技巧上也有了很大进步。这时的音乐摆脱了过去的抽象、呆板的旋律,更富于个性化,更注重情感的表现。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歌剧开始兴起。西方声乐艺术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歌剧的发展繁荣引发了声乐艺术的深刻革命。歌剧艺术在西方社会中地位崇高,剧作家、作曲家及歌唱家等社会知识阶层对声乐艺术的理论探讨和系统总结,为西方声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 中国声乐文化发展
  中国声乐文化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形式开始多样化,除了民歌、乐舞外,说唱开始形成,由此中国古代声乐发展进入了一个初步繁盛的时期。声乐艺术在秦汉时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乐府”的设立为中国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到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极大繁荣,声乐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对外音乐交流的增多,吸收了很多外来音乐元素,使得音乐载体、种类及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外国外族乐曲占据了当时国乐中的主要部分。宋朝时期,宋词、说唱音乐及新声诸宫调的出现使中国声乐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元杂剧的出现又提高了声乐演唱技巧,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进入了巅峰阶段,出现了戏曲音乐的形式,其中有中国戏曲远古化石美誉的昆曲作用最大。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的声乐艺术也逐步形成了以民歌、说唱艺术、戏曲为主流的多样艺术形式。
  二 中西声乐审美特征比较
  声乐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个性。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在先秦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欧洲古典声乐艺术产生于古希腊文明,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及审美取向迥异,两者美学特征也大相径庭。
  1 中西审美价值取向特点
  民族文化审美观决定了其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艺术观念的异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艺术体系,进而出现了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审美取向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注重表现不同,在这样审美取向的作用下,在文化艺术上更注重抒情和表现内涵,先秦时期的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对中国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审美观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把艺术和政治教化联系起来,以道德精神为本,才能在艺术上达到美善统一的崇高境界。上古雅乐正是儒家思想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而古琴音乐与琴歌艺术集中体现了道家自然无为的自由理想境界。在儒道思想精髓的互补性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的整体结构,并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刻作用。所以,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内敛、教化的,重自然而轻装饰。
  西方古典哲学认为文化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在这种文化理念的作用下,西方文艺美学上注重模仿与再现客观,更注重感官美。欧洲古典声乐艺术在审美追求上注重和谐统一,即感官的美与内心的真相统一。在这种审美观的作用下,声乐艺术经过不断完善结构和加强技巧的应用,逐渐发展出多声部声乐和复调音乐。19世纪末,音乐家在圣咏的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再把这个附加声部移到圣咏的上方使它们形成反行或斜行,从而出现了“奥尔加农”音乐。之后人们又在圣咏一个长音上方加几个或十几个音符,使其二声部更具装饰性,这便是“花唱奥尔加农”。13世纪上半叶,又出现了二声部的“狄斯康特”“克劳苏拉”以及三声部“孔杜克图斯”。文艺复兴时期,为了使音乐旋律与文词声律更加和谐,歌剧声乐艺术诞生了,它的出现对人类声乐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到17世纪歌剧艺术发展更注重追求娱乐性和技巧性,开始出现一种脱离歌词,脱离剧情的“号码歌剧”。19世纪时风格华丽、唱腔激昂的“辉煌唱法”逐渐成为主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西方声乐艺术模仿与再现的审美特征。
  2 审美表现形式异同
  由于中西方受到不同社会背景、哲学思想、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中西声乐艺术在审美表现形式上也存在较大异同,西方声乐艺术偏重于立体感、和声美。而中国传统古典声乐则侧重于横向感、旋律美。   中国艺术的特点在于注重抒情,传统声乐亦颇受此风格作用。古典音乐以含蓄为美,在音乐著作风格上讲究绵延、流畅和飘逸,其特色是“中和”“淡雅”“静”。从先秦民歌,汉魏相和歌、吴歌、西曲,隋唐曲子,金元散曲到明清民歌戏曲,无不体现这一要素。受中国诗词曲声韵的作用,中国传统声乐利用声腔及各地方言音感,通过行腔、润腔的措施,来彰显其在运动变化的旋律线条,形成东方声乐缥渺、简淡、清雅、灵动的独特艺术神韵。
  在西方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中,对真善的追求无不与感官美相联系。西方古典文化以充溢感性光辉的雕塑为中心。西方的社会制度遵循在对比前提下求统一的准则。它的文化观念强调打破和谐,这种文化理念对西方古典声乐艺术发展亦产生深远作用,其审美思维偏重于立体感的和声美。
  三 中西声乐技术风格比较
  中西声乐艺术在整体艺术风格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异同,他们对声音概念的理解、吐字发声的方式、气息应用措施及歌唱技巧的整体协调性等方面都遵循不同的准则,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征。
  1 真假声应用
  为了使歌唱技术应用更加合理,歌曲演唱风格更加完整,在歌唱时演员适当调节真假声成为一项必要的方法。中西方声乐对声音成分的略论把握和调配应用上存在明显的风格异同。中国地域辽阔,众多民族共居,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在演唱时,对声音的把握上也存在较大的异同。歌手在演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曲时,无论是在旋律平和的低声区还是在旋律激昂的高声区,真声的应用都多于假声,在声乐审美特征上呈现出口语化和风格化。而美声唱法在声音的处理上则更注重应用混声技巧,中声区之上假声成分占主体,声音展现出通畅、柔和与暗中透亮的美学效果。美声歌手在演唱时,声音的高音部分呈现出辉煌、热情、有力的特色,散发着戏剧性的魅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两种并立的歌唱艺术风格,他们既有共同规律也存在各方面的特征异同,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精髓主导下发展起来的。
  2 声区与换声
  西方声乐提出的声区与换声的理论对世界声乐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影响,17世纪意大利的声乐家们最早引入了胸声和头声的概念。为了实现高中低三个专区的顺利衔接达到高度统一,声乐家们提出了声区划分的理论。声带机能应用的特点上呈现出男声以胸声为主,女声则以假声为主。具有西方声乐代表性的意大利“美声唱法”以母音变异为手法即所谓的“关闭唱法”来解决换声的问题。其主要措施是在变异的地方加上“o”“OU”,经过如此转变处理后,把换声产生的虚音过渡到明亮的声音。歌手在歌唱时从一个声区转换到另一个声区需要马上利用混合共鸣的措施来避免出现喉音和鼻音等现象,造成声区不统一。美声学派一项重要的审美特点就是声区间音色、音量的统一、均衡。
  中国传统声乐音与西声乐不同,对声区的划分和统一没有要求,而是注重声区之间色彩的强烈对比。传统声乐音区上大致可划分为高腔、平腔、矮腔,声腔都基本集中在中声和高声区,低音区比较少。其高音区主要是假声色彩,而中低音区主要是真声色彩。民族唱法主要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的问题。“中东辙”的特点是:发音时舌头在中间部位,喉咙松弛,嘴半闭着吐字,收字时以鼻出音。
  3 气息应用
  气息的应用和调配在中西声乐演唱技巧中都非常重要,中国民族唱法注重气沉丹田,声音应用比较靠前,重视口腔共鸣,强调喷口的力度,弱化胸腔共鸣,讲究气息贯通,强调以下腹部即丹田气作为发声的着力点,应用“偷气、换气、歇气、就气”等呼吸技术,使发出的声音宽广而明亮。体现了中国声乐艺术意韵飘逸、轻灵,声音延绵与贯通相融合的美。
  西方的美声唱法注重自然呼吸,讲究气息饱满,用横膈膜控制调配气息,即“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气息应用弹性的扩张腰腹部,以横膈膜调动腰腹部肌肉,使气息上升下降,并使气息和声音相结合,形成呼吸畅通、连贯、流动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声音松弛、自然、饱满,富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在演唱中具有器乐性的自然美。
  4 共鸣与语言
  声乐艺术中,在歌唱时使用共鸣技术能更好地表现声音和音乐著作的情感。它通过身体各部位的贯通,使声音形成和谐的共鸣。民族唱法声音位置比较高且靠前,发音柔和且有力度,在技巧上主要以局部的口腔共鸣为主,使音色通透、明亮、宽广。美声唱法注重整体共鸣的技巧,发声位置靠后,以胸腔共鸣为主,强调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腔体的空间,让气息和共鸣充分结合,从而使发出的声音灵活、饱满,富有光泽。
  歌唱是把语言音乐化的一种方式,中西方由于语言不同,导致其歌唱中发音、吐字、行腔方面存在异同,进而形成了两种唱法不同的特征。中国音乐旋律是依汉语言特点产生的,注重发声的字音准确,吐字清晰,以字走腔,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西方语言是由单个音节以元音和辅音组合而成的,特点是结构紧密,音节间可以自由分解组合。像美声唱法应用的意大利语注重元音发音,西班牙语论文,口型开放,口腔咽喉空间大,声音位置靠后,音色圆润、柔和、丰满有质感,呈现出以腔带字的效果。
  四 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政治体系及思想文化内涵使中西方声乐艺术在发展道路上也经历了很大的不同。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多元化的艺术,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中西声乐艺术内涵进行略论比较,使两者能够在各自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互相补充,使世界声乐艺术向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西语论文题目,中国文联出版企业,1998年版。
  [3]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4] 徐红、肖平:《声乐演唱的中西合璧之探究》,《人民音乐》,2017年第6期。
  [5]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 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华书局,2003年版。
  作者简介:许秀君,女,1969―,河北井陉县人,本科,讲师,探讨方向:声乐、乐理,工作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