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主要对中西方绘画美学进行客观的比较与略论,提出对加强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取长补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西方民族绘画艺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绘画美学 比较 体系建构 绘画是一门独特的人文学科,其发展有着完善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学理念作用并指导着中西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中西绘画美学可以从绘画的审美思想源流、绘画的审美范畴和绘画的审美形态三方面进行比较。 一、从中西绘画的审美思想源流比较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在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交织并存中产生,而绘画也深受其作用。儒家核心思想是“仁”,强调“心”,注重“善”。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曾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①画品和人品的交融可以达到一体圆融的“和谐”,西语论文网站,这说明绘画著作应注重创作者精神内涵的融入,强调了“心”的重要性。而释家有“情无理有、相无性有”②的审美观,对画家而言就是一种虚空中的意想,由“空象”引发“空白”之美,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体现了中国绘画追求的“无画之处皆成妙景”③的高超艺术境界。而在道家的美学理论中没有绝对的“虚”与“实”,它们都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因此,在中国画中就出现“似无似有”“虚实相间”“若隐若现”的美学意境论,追求一种更高境界的朴素、淡然美,这是中国画所追求的美。 西方传统绘画主要受古希腊美学和基督教美学的作用,其源于理性严谨的科学探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的结合。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人的理性思维方式奠定了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写实、模仿、比例、结构的开端。古希腊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把美看成比例与和谐,这种美学价值始终渗透着一种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测量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西方传统绘画倾向于表现人体比例的写实主义,同时,也在追求人体比例和谐美所象征的宇宙神圣秩序。西方的基督教认为美的根源便是上帝。“在此观念的作用下,画家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动机已不再是为追求真实的再现客观物体,而只为宗教服务,体现宗教精神。”④ 二、从中西绘画的审美范畴比较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范畴主要有“道”“气”“妙”“象”“形”等。“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如‘立象尽意’‘澄怀味象’等;许多美学概念,如意象、兴象、形神、虚实等,也与‘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⑤整个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从“观物取象”到“立象以尽意”,再到“境生于象外”的渐次深化。中国绘画艺术深受传统哲学的作用,绘画著作以“气”为基础,画面气堵则气韵不畅通,气顺畅气韵才能生动。“气”如画面之血,气滞则血瘀,血瘀则画面没有灵气,所以,西语论文网站,“气”是画面的灵魂。而“韵”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力和个性,也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魏晋南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气韵”,唐末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也提道,“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都说明了“韵”对绘画的重要影响。 西方绘画审美范畴主要有“美”“典型”“形式”“丑”“荒诞”等。在创作实践中,西方古典绘画以材料为载体,以写实思想为主导,形成并发展、完善了西方绘画的美学特征。“美”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柏拉图认为“美在于理式”,亚里士多德则从审美实践出发归纳出“理想美”。“在这样一种和谐美学准则的指导下,西方绘画特别偏重于形式的追求,讲究明暗、比例、透视、色度、色性、解剖等法则,应用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把人体解剖、空间透视、光影质感、着色技术应用于具体的绘画中,以求造型的逼真、物象的真切、形式的美感。”⑥ 三、从中西绘画的审美形态比较 中国画受儒家思想的作用较大,注重内心意念和意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达高远的思想。中国画的线带有艺术家的主观性,通过线形本身的丰富变化,表现出画作者主观意念的变化,通过“心象”与“物象”的交融来提升画面的艺术效果。唐代画家王维说过:“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⑦中国画在色彩使用上更具主观性和意向性,通过墨与水的结合,在宣纸上形成浓淡干湿的变化,用墨用色力求单纯统一并讲究主观的抒情性,利用焦、浓、重、淡、清等变化着的墨色体现物体上光影的变化,从而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效果。 西方绘画讲究构图与透视,画家都力求在画面的二维空间内追求三维的立体效果。绘画大都通过焦点透视构图,注重光影的变化和被画物体的位置关系,追求写实的立体造型手法。西方绘画以模仿与再现自然为目的,以色彩与光的变化、比例和透视为表现手段。西方绘画的“线”是造型的基本元素之一。西方绘画的色彩要求从造型、透视和光学上都要做到和自然一致,并要求绘画达到确实的立体效果,强调物象的现实性。西方绘画通过光线的变化来描绘色彩的变化,强调在光的作用下相同色彩的微妙变化。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体系的建构,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融汇对比与竞争发展,通过相互交融和吸收可以产生许多中西合璧的绘画精品。通过对中西绘画美学的比较探讨,一方面寻找中国画论在艺术美学全景框架中的地位,一方面去发现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和西方绘画美学之间的汇通点,这对中国画论走向世界和世界绘画美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影响。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绘画美学比较探讨》阶段性成果,编号:14SB0282) 注释: ①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7:23. ②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M].邱高兴,校译.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62. ③笪重光.画筌[C].//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814. ④李青.中西绘画形式美的差异及其思维根源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3. ⑤魏红珊.中西绘画美学的范畴――象与形[J].中华文化论坛,2017(5):133-138. ⑥刘晔.“和谐”美学思想与中西方绘画特点的形成[J].艺术百家,2017(5):90-94. ⑦王维.山水诀[C].//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92.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