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林风眠先生是我国20世纪初杰出的绘画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在曲折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他致力于探究新时期中国绘画的艺术道路,着力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当代表现艺术的精粹相互融合,各取其长,从而开创出一条全新的绘画艺术创作方向。他在艺术教育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不仅将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美育代宗教”的理想付诸于实践,同时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字:客家文化;林风眠;绘画艺术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客家人是一支优秀而独特的派系。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前仆后继、义无反顾,与各种残酷的命运做坚强抗争,他们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苦难而成长,日益坚强。客家人在一次次的族群大迁徙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创建出一种独有的中华文化。客家民族经受了历史的种种磨难,也赢得了非凡的的历史成就,他们所形成的禀赋之优越与命运的多厄难更无法分开。我国近代杰出艺术家林风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1 为艺而战,坎坷的艺术道路
  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中,沉寂着一位几乎和世纪同龄,寂寞耕耘70余年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倍受磨难,而在绘画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极大程度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林风眠小名阿勤,名绍琼、学名风鸣、剑生,赴法后改名为蜂鸣,最后定为风眠。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林家是从福建迁来的客家人。 闽粤地区多为客家人聚集地,由于当时种种历史原因,客家人有闯南洋,到世界各地谋生的传统,并逐渐形成了向外开拓的地区性格特质。在南洋成功的客家人往往回乡盖院,办教育。由此,客家山区与外界的联系很多,并不完全是封建落后。晚清以来,出现了众多的公司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
  1919年夏,林风眠中学毕业后希望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内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蔡元培、吴稚晖等正组织青年学子到海外求学,辛亥革命之后陆续成立的“留法俭学会”、“华法教育会”等空前活跃。林风眠此时便奔赴上海,于1921年4月同李立三、菜和森等人乘船赴法。林风眠先入迪戎美术学院,受到院长杨西斯(Yancesse)的器重,半年后,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Cormon)工作室学习。根据林风眠自己回忆,他曾经一度”沉迷于自然主义的框子里”。杨西斯知道他这种情绪后,告诫林风眠要扩展所学,特别是要重视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探讨。林风眠听取了这一劝告,开始到巴黎各大博物院参观临摹,去的最多的是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这种学习探讨的方向和他对欧洲现代艺术的关注与学习是一致的。当时巴黎画坛最活跃的现代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等人都是在吸收和借鉴了东方艺术,这些绘画观念和思潮直接作用了林风眠对中国民族艺术的兴趣和关注。这从林风眠后来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也得到了有力证明。
  1924年初,林风眠与同是留法的刘既漂、林文铮、吴大羽、王代之等组织了“霍金斯”会,正式打出融合中西艺术的旗帜。霍金斯(Phoebus)是德语太阳神的音译,希腊神话中太阳神亦为青春、艺术之神,取其名意在全力探究艺术道路。同年五月,“霍金斯”与另一留法艺术社团“美术工学社”联合,在斯特拉斯堡成立了“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蔡元培先生受邀担任筹备会名誉会长,林风眠作为筹委之一,其参展著作竟多达42件(油画14件,彩墨28件)。《东方杂志》记者报导说:“新画中殊多杰作,……尤以林风眠君之画最多。不独中国人士望而重之,即外国美术批评家亦赞赏不止。”
  1926年2月6日,林风眠回到上海,与先行回国的蔡元培同寓上海沧州旅社,这时他才得知,北京艺专已经聘任他为校长。北京艺专创建于1918年,初名北京美术学校,后来改名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林风眠主持艺专后,以艺专为阵地,发起北京春季艺术大会,通过艺术运动推动蔡元培“以艺术代宗教”、“艺术社会化”理想的实施。“北京艺术大会”在1927年5月11日开幕,历时20余天。大会的口号是:“打倒贵族的少数专享艺术!提倡创造的代表时代的艺术!全国艺术家联合起来!东西艺术家联合起来!”这鲜明地反映出林风眠和他提倡的艺术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既有蔡元培超越阶级的美育憧憬,又有青年式的激烈热情。艺术大会的活动展览师生著作共约3000余件,引起各界关注,北京《晨报》、《国民新报》等媒体几乎天天报道,轰动一时。而就在北京艺术大会召开之际,北京和中国的政治形势也正发生着一场巨变。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艺专的学生和老师陆续被捕并遭杀害。北京艺术大会的独立艺术倾向与自由的氛围,受到教育部和军阀的指责。强大的政治干预使艺术运动无法继续下去,林风眠愤而辞职,离开北京南下,并写下了著名的《致全国艺术界书》。在这片慷慨激昂的宣言式文字中,林风眠系统的论述了他对艺术、宗教、中国艺术和中国现实的看法,总结了艺术运动的经验教训。
  1927年6月,蔡元培先生主持建立了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邀请林风眠担任主任委员。根据林风眠的提议,艺术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创建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蔡元培委任林风眠出任院长兼任教授。1928年4月上旬,国立艺术院在杭州举办开学典礼,林风眠提出的办学宗旨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1929年,国立艺术院正式改名为杭州艺专,由林风眠担任校长职位,直至抗战开始。
  主持杭州艺专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专心于新美术教育的建设。团结并邀请了一大批留法艺术家来校执教。学生有艾青、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1937年10月抗战爆发,林风眠和全体师生向内地转移,由浙江到江西,再到湖南长沙,最后到沅陵。1938年3月,奉命与南迁的北京艺专合并,统称国立艺专。林风眠为沅陵学生题词:“为艺术战”。鼓励学生刻苦攻读。
  2 西学东渐,贴近时代的艺术理念
  林风眠在欧洲六年,有两位画家对林风眠有很大作用,一是迪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二是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柯罗蒙教授。杨西斯对林风眠谈及中国传统艺术时说:“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你应该走出学校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在富饶的宝藏中挖掘。”而柯罗蒙教授(1845~1924)是一位极富盛名的学院派画家,林风眠入其工作室学习时他已经是74岁高龄,柯罗蒙创作过以圣经题材和东方世界的优秀著作,如《改隐》、《耶稣基督举起查尔斯之女》等。这些著作有严格的写实风格和扎实的绘画基础,也有着浪漫主义的倾向。此时的法国巴黎可以称为是世界艺术中心,一大批当时最为杰出的艺术家都聚集于此,众多艺术画派相互并存。可以说,林风眠此时面临的是多样的艺术道路选择。这个过程既是新鲜的,也是痛苦的。很幸运的是,在这个彷徨的时候,林风眠得到了杨西斯的指导,后来他说:“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还是在外国老师的指点下,开始学习中国的艺术传统的”。这样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在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做了选择,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内,林风眠创作了大量的艺术著作,如《柏林之醉》、《暴风雨后》、描写希腊少女晨舞的《古舞》等等,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作用,却又有着相应的写实主义技法。这些画作采取粗简的措施,直接借鉴了中国的写意画和西方的表现主义艺术,画面上的人物肖像不求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露于笔端。形成一种象征性的画面形式。
  邵大箴先生说,不少画家在进行中西融合的探究和实验,但是没有一位像林风眠那样受到的责难多,林风眠就像是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西语论文题目,林风眠的探究过程是艰难的, 林风眠在执掌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的十多年中,留下了大量著作,这些著作鲜明地呈现出两个阶段,从1926年到3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主要以油画为创作载体,其画面题材源自苦难的中国现实,画风上倾向表现主义,如《人道》(1927年)、《金色的颤动》(1928年)、《人类的痛苦》(1929年)等等。同时在这一阶段,他也创作了中国画,比如花卉、鹤鹭之类。但是画面题材主要是以控诉当时国内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疾苦为主的。林风眠先生在1927年愤然写下的《告全国艺术界书》中慷慨激昂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的军阀政治:
  可怜的中国人!从帝国主义者暗伸巨掌于我境之后,军阀效其毒恶,日以同胞的膏血,换得帝国主义的毒炮,复向我们的小民毒攻,逞其残酷自私的毒志……。
  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林风眠创作的著作明显显露出画家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以及对当局杀戮青年学子的抗议。
  1934年至1938年之间,林风眠主要以国画为载体,以花鸟、风景为主要题材,内容从“救世”转为“避世”。在画风上进行中西调和的艺术探究,把西方绘画中的造型、空间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传神相互融合,开辟出一种全新的画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改变了国人的生活,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艺术,在这一系列颠沛流离的过程中,林风眠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经历了沧桑,进入中年阶段,思想开始变得成熟。二是开拓了视野,创作上获得了很多新的命题。三是有了更多绘画的时间。他依然沿着调合中西的方向,在已经拓展开的艺术道路上继续探究“美”和“力”的表现形式。
  林风眠的艺术,画面表现形式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基本倾向于表现主义艺术,如果说在40至70年代的林风眠,考虑最多的是形式上的中西融合,那么到了晚年时期,他更多转向应用表达内心生活,抒泄他的个人情感,凝结他沧桑的人生阅历。透过这些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中西方文化铸造的林风眠,一个个性鲜明的画家。
  3 辛勤育人,西语毕业论文,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林风眠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十余年,对我国新兴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主持杭州艺专教育工作的时间里,林风眠致力于探究美术教育的新模式。他邀请了一大批艺术家尤其是有过留法经历的艺术家到学校执教,除了林文静、吴大羽、王代之、李金发以外,还有刘开渠、雷圭元、方干民等教授,他们都曾经留学法国。在教学过程中,林风眠反对把学生培养成“木头”的学院派,在坚持素描基础练习的前提下,他提倡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以“艺术社会化”的大目标把教学、创作、艺术运动统一起来。他提出“调和中西”的艺术主张,将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的创作准则,对当时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作用。杭州的十年,林风眠培养了一大批专门的美术人才,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李可染、胡一川、王肇民、赵无极、吴冠中、罗工柳、苏天赐等等,这些都曾经是杭州艺专的学生,也是近当代中国绘画创新的生力军。
  林风眠所制定的《国立杭州艺专艺术教育大纲》中提出这样的培养目标:“艺术学校所能给予学子者,是艺术的基本经验与措施,使之成为未来的艺术家或大艺术家。”当时的教务长林文铮对此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就是要让艺术学校成为一所艺术家的“炼钢厂”。使同学们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随着个人的个性与际遇,发展专长,卓然成家。林风眠的教育理想是美术学校并不是培养具体画派,而是为将来可能成为各种美术家的青年学子打好造型和创作基础。
  此外,林风眠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他身体力行的提倡“全面发展”。他在1928年国立杭州艺术院开办的时候,明确提出三条建议:1,学理应当与技术并重。2,应当特别重视图书、石膏模型和教具。3,国画班应当同时探讨西洋画基础及美学、美术史、神话史等。在国立艺术院创立初期,校长林风眠鉴于国内艺术教育轻视艺术理论及文化修养的近况,提出:要造就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匠人,必须重视艺术理论与文化课。这里的理论就包括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解剖学、透视学、几何学、色彩学、国文、外语、音乐、博物等等。另外,学校里还大力提倡师生创立业余学术活动社团,社团都有指导老师。后来罗工柳对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学校要求艺术的路子很款放,林先生本身也是这样,课外活动很活跃,有戏剧社和其他各种学生社团。学生的思想很开放,这对学生的艺术发展很重要”。
  林风眠的这种教育思想,最直接的收益者还是他的学生,例如吴冠中和赵无极两位当代中外驰名的艺术家,他们在绘画上的观念和成就,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他与林风眠艺术观念的一脉相承,都是提取了西方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等现当代艺术思潮的优点,结合中国本土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地域,相互融合后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清新画风。然后吴冠中又将这种艺术思想教授于他的学生,这样逐步播撒开来,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林风眠先生的艰辛探究是分不开的。林风眠先生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贡献,使他成为本世纪无可争议的艺术宗师,林风眠勤劳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林风眠先生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从幼年时的失去母爱,到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再到老年时期孤独一人客居香港。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之中,一直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究绘画的创新道路。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开创性的摸索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具有高度个性化和抒情绘画的艺术风格。他所创作出的艺术著作,格调清新,情趣盎然,意境深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号角。他一生奋力实现以“美育代宗教”的启蒙思想,林风眠先生的艺术不仅是传统与现代之间,东西方艺术之间的桥梁,也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林风眠:《回忆与怀念》,上海《新民晚报》,1963年2月17日。
  [2]《旅欧华人第一次举行中国美术展览大会之盛况》,《东方杂志》第21卷第16页32页。
  [3]林风眠:《中国绘画新论》,原载于《亚波罗》第7期
  [4]杨秋林:《中国书画名家语图解--林风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第74页。
  [5]万青力:《画作春泥更护花》原载《名家翰墨》
  [6]中国名画家全集—林风眠[M], 郎绍君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7]林风眠[M],杨秋林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
  [8]中国画改革的先驱者—林风眠 [M], 席德进 著, 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企业,1979年版。
  [9]美术界的两个问题[J],林风眠,文汇报,1957年5月20日。
  [10]林风眠与我[J],李金发,祖国,第15卷11期,1986年9月。
  作者简介
  胡兰凌(1978—),男,汉族,武汉市籍贯,中共党员,现任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