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修辞手段刍议[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修辞学是探讨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中西文学史上很多著作中都能找到修辞的痕迹。本文简要研讨中西文学中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段,并加以举例略论,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西修辞学。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修辞学; 中西方; 修辞手段
  
  1.中西修辞概述
  
  在西方修辞学(Rhetoric)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发展起来的。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作品《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措施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措施便用作交流真理(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Art of Rhetoric》, Aristotle says that "rhetoric is the counterpart (literally, the antistrophe) of dialectic.")。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是修饰文辞的意思。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后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对于修辞的零星言论。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魏晋之后,不少文学批评著作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著作还很少。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著作,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而宋朝陈�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1932年陈道望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被喻为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
  
  2. 中西修辞手段
  
  2.1 比喻(Metaphor)
  比喻指将一件事物指成另一件事物的修辞手法;该两件事物中具有一些共同点。它能够令读者透过类推,通过另一件事物,更了解要描述的事物的特点。比喻的影响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喻分三类,分别是明喻、暗喻和借喻。
  在中国的诗词当中经常应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使用借喻的手法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在他的代表作《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中,将他心爱的人化身为玫瑰“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是一种明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玫瑰美丽,新鲜,充满青春活力,表达了诗人对所喜爱之人的赞美。
  2.2 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比拟(也叫转化)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应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上面提到过的贺知章的《咏柳》,众所周知,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诗人笔下,杨柳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一个“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而一个“垂”字,又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并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拟人也出现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它的一个艺术特色是非常广泛和出色地应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如流传广泛的《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等,都是赋予各种各样的动物拟人的思想、性格和语言让它们在故事中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交谈。
  2.3 夸张(Hyperbole)
  夸张又称夸饰、铺张、饰词、增语、扬厉、形容。将客观之人、事或物的特点,透过主观情意的夸张渲染与铺饰形容,使它与真正的事实相差很远,这种修辞措施称为“夸张”,使句子或文章呈现言过其实、一鸣惊人的效果。夸张可以形象生动地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地描述事物;而且语言有味,引人入胜。
  唐代诗人李白就很喜欢使用这一手法,如他在《将进酒》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后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借此诗人在感慨时光流逝,人生短促。
  英国文学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更是常用夸大的手法来描写他笔下的人物。在他的著作《董贝父子(Dombay and Son)》就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将董贝先生那种资本家的贪婪自私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样的,书中小人物的描写也十分夸张,从而体现了生活的欢乐和对未来的希望。
  2.4 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
  设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这种修辞手段的形式一般分为提问、反问、提问兼反问三种。
  诗人杜甫在《蜀相》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带动全篇。
  设问是为了加强句子的气势,表达激动的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If this belief from heaven be sent,If such be Nature’s holy plan,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在他的诗歌《早春诗行(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还有什么理由悲叹,人是怎样对待人的?”,但其实他早已有答案,并不存在疑问,而是为了加重语气,故意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对方通过自己的思想去证实这种想法的正确,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激动的感情。
  反问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影响。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就在末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3. 结语
  
  以上所述,只是简要讨论列举了中西文学中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段。中国修辞学体系融合了西方修辞学的结构框架,但并没有失去本身的传统特征,因而两种不同源流的修辞学是有很大异同的,但是其中的表现方式是一致。我们应当看到,中国修辞学20世纪初借来的体系带有1 9世纪西方修辞学的时代特征,传统的亚里士多德模式只剩下以探究辞格艺术为主体的作文修辞探讨,而这恰恰是中西方修辞学的联结点。当代西方修辞学恢复并发展了古典修辞学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新的发展正是汉语修辞学传统所忽略的部分,认识到这一点关于中国修辞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代西方修辞学是中国修辞学的一面镜子,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西方修辞学的结构体系及其运用手段,再次借鉴西方的经验,对修辞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erlin,James A. Rhetoric and Reality:Writing Instru-
  ction in American Colleges,l900- l985.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P.1987
  [2]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 胡曙中.《英汉修辞时比探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 王德春、陈展.《现代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3。
  [6]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西语论文范文西语专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