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恭维语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恭维语由于中西宗教、地理位置等原因在话题的选择、语言表达形式以及应答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语用异同。因此,正确理解并应用恭维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恭维语;语用异同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6--01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并传递着文化。恭维语是英汉文化所共有的程式化的言语行为,被誉为“口头礼物”、“社交场合的润滑剂”(Wolfson, 1983:89),具有问候、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系人际关系、开启话题、表达欣赏以及缓解矛盾等影响(Holmes, 1987)。但是,由于中西语言在文化上的异同,中西恭维语在话题的选择、语言形式的表达以及应答模式上有着很大的语用异同,这些打着民族文化烙印的语用异同也折射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特征。 二、中西恭维语语用异同存在的原因 1、宗教异同 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主张人人平等,崇尚个人主义,讲究“礼尚往来”的价值均等,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做法要忠于内心真实的想法。中国文化深受儒、道、佛家的作用,西语毕业论文,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作用十分深远。他提出“克己复礼”,其“礼”就是“自卑尊人”、“贬己尊人”。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为人处世要含蓄内敛,“尊老爱幼”,“枪打出头鸟”等,中庸思想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工作和生活中。 2、地理位置异同 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刚好相反,它面临大西洋,冬天刮“东风或东北风”,西风是暖风。而在中国,冬天寒冷的是风却是西风或西北风。所以汉语中有“借您的东风”这样的说法来表达对对方的恭维,而西方人并不理解此说法。雪莱的《西风颂》则表达了西方人对西风的喜爱,但在中国文化中,西风并不受欢迎,比如中国有“喝西北风”的说法。 三、中西恭维语的语用异同 1、中西恭维语在话题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恭维别人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品质,西方人喜欢恭维别人的外貌。中国人认为内在比外在更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叫“内在美才是真的美。”如果只有外貌没有内涵则会被称之为“花瓶”,好看而不中用。所以我们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话:“你真是个活雷锋啊!”“你真是个前妻良母,谁娶了你真有福。”“你家宝宝真聪明。”西方人恭维别人的外在的频率则远远高于中国人“You look nice today.”(你今天看起来气色不错啊。)“You are so beautiful.”(您真漂亮。) 中国人常恭维对方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西方人一般只恭维其本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你儿子又聪明又好学,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你女儿皮肤真好,跟你一样白。”这样的话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它不仅恭维了听话者的家人,更是对听话者进行了间接的恭维。而西方人则很少这样表达,他们的思维通常都是直线型地对听话者本人进行赞美和恭维。 西方文化中,男士称赞女性的容貌、打扮是很正常的,而在中国则是不礼貌的。比如,在西方,一名男秘书可以对他的女上司说“You look pretty when you smile.”在饭店里陌生男子可能会突然对正在进餐的妇女说“You have a beautiful smile. It lights up the whole room.”当西方妇女受到如此恭维是,她们不会感到害羞,相反却认为十分得体。而在中国,这样的行为一般都会认为是无礼或色狼的表现。对朋友的妻子,西方人认为夸赞其美丽漂亮是一种礼节,而中国人则有“朋友之妻不可欺”“男女有别”的说法,在中国,一个男性去朋友家做客,如果他毫无顾忌地评价或恭维朋友妻子的外貌,会使对方误以为他有所企图,而使得气氛很尴尬。 2、中西恭维语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1)词汇方面 在中国,我们将德高望重的人尊称为“老某”,如“老王、老张”等,既表示尊重,又不失亲切。但在西方文化中,“老”是没有价值的意思。如果你给一个老人让座说“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对方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老了,需要别人的照顾。 在中国,由于曾经受到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及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人们十分在意个人地位,在恭维语中也常会将一个人的官职挂上,如“王科长、周局长”等,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他们不会将官职挂于口头。在西方,如果对方是教授或者的话,在姓氏前加上Professor或Doctor能体现出对专业人士的尊称,而中国人一般把这类受人尊重的学者称之为“先生”,如鲁迅先生。但当我们把“先生”直译为英文,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含义。 (2)句法方面 Manes和Wolfson认为恭维语常用的句法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NP / is/looks /(程度副词)/ADJ e.g. Your book is interesting. I /(程度副词)/ like/love /NP e.g. I really like your new dress. PRO / is /(程度副词) / (a)/ADJ /NP e.g. This is a beautiful house. 由此可见,西方恭维语当中,有很多以第一人称开头的句子,所以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恭维语,这正体现了西方的交际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交际模式,而汉语文化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交际模式。 另外,中文中有很多恭维语是隐形恭维语,说话人的赞美并不显见于言辞本身,被恭维的人只有结合具体语境与相关背景才能领会其称赞之意。根据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西语论文范文,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对语境的依赖性高,所以很多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中西恭维语在应答模式上的异同 西方人在面对别人的恭维时,大多数人会选择肯定或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赞扬不仅是自信的体现,也是对别人鉴赏能力的认可。而中国人则很少会直接表示接受,他们通常会认为这样做会显得过于张扬,不够谦虚。比如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今天可真漂亮啊!”“不行不行,都老了,再收拾也不行了。”或“你家窗帘真好看。”“……来,吃点水果。”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贬己尊人”才是礼貌准则,既要抬高别人,又要贬抑自己,而西方人是尊人而不贬己,强调“您行,我也不差”的交往态度,既尊重对方,又有自信。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和作用,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在别人称赞自己时回答“谢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在宗教、地域等方面的异同,恭维语在话题选择、语言表达形式上以及应答模式方面都有很大的语用异同,我们只有多了解文化背景的异同和语用异同,才能在对外交际中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从而达到能更好地应用恭维语进行沟通以及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Manes, J & N. Wolfson (1980). The Compliment Formula. Conversational Routine. The Hague: Mouton.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