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诗歌中的“空白”[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空白”是中西诗学中都有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马拉美《瓶中玫瑰》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文本略论,比较探讨了两首诗中“空白”的不同,由此窥探中西“空白”概念的异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空白;《瓶中玫瑰》;《登幽州台歌》
  空白是中西诗学中都有的重要概念。那作为中西诗学共同拥有的术语,他们是如何产生的,他们之间又存在什么共同点和异同呢?本文试以具体的文本为切入点,于细微之处去窥探“空白”在中西诗歌诗中具体的存在和他们之间的异同。
  中西诗学理论都涉及到了空白这一术语。虽然中国古代文论中并未明确提出“空白”的概念,西班牙语论文,但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诸多理论都言中了空白的实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述的“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1],刘禹锡的“虚而万景入”[2],苏轼的“空故纳万境”[3],都强调了诗词中趋于朦胧的空白结构。有学者将空白定义为“由作者创造出的艺术实境所拓展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蕴含着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属于文学著作的意境结构范畴”,并解释说“之所以称其为‘空白’是因为它不属于艺术形象塑造中的‘实’的部分, 而是由艺术形象中的具体有形的描写所引起的由想象所构成的虚的、无形的部分”。[4]
  在西方文论中,空白却是一个颇具现代意味的概念。作为一个理论术语,它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被引入到西方文论中,即罗曼・英伽登“空白点”的概念,它主要被用于小说探讨。英伽登指出: 艺术著作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图式结构”中包含有若干“不确定性的点”,“每一部不论何种类型的艺术著作都有独特的性质,它在自身之内包含有明显特性的空白”。伊瑟尔进一步论证了空白是文学著作的基本结构,并指出是空白使文学文本成为一种“召唤结构”,而文学著作的意义与审美潜能蕴藏在空白之中。[5]空白的意义,在于召唤那些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从无生有。
  那空白是如何无中生有的呢?在中西不同的文学传统中,“空白”有哪些异同,它的矛盾解决方式是否一样,笔者通过略论马拉美的《瓶中玫瑰》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两个文本,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瓶中的玫瑰》和《登幽州台歌》都涉及到了“空白”。然而通过文本的阅读,可以发现两首诗空白的类型不同,而诗中空白所达到的具体效果也不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6]中的空白是一种流于时空的空白。“前不见古人”的“前”和“古”,“后不见来者”中的“后”和“来”造成了一种历时的历史延绵感。而“不见”暗含了一种“想见”或者“应该有”的情绪。“不见”所呈现的空白,成了当下成了历史传统中,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空白。于是空白是置身历史中的空白。而其后的“念”字,则道出了作者希慕先贤的情愫。“念”是心诵,是心向往之。幽州台这个暗含建功立业的地点告诉我们,“念”的是先贤,“先贤”在空白中现身,于是不仅仅是空白存在历史传统中,而是空白本身就含有一种历史传统,这是一种被抒情主人公所希慕的传统,抒情主人公是存在心理认同感的。“天地之悠悠”则以天地为纬塑造了一个空间――广袤的天地,由此形成了另一种空白。于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站在了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上。历时的空白与共时的空白相互重合,造成了一种混溶的、巨大的时空之感。所以《登幽州台歌》里面的空白既是“古人”“来者”的空缺,同时又是一种立足于时空的、无尽的空白。
  而马拉美《瓶中的玫瑰》[7]的空白却全然不同。它是一种意象的空白。诗人在诗的开端呈现给我们一个空空的花瓶,在本来有花的地方只看见“哑然严封”的瓶口。而随后传来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叙述:“我相信情人和母亲/向来未曾亲口啜饮/这幻想酿成的香酩”由此说明母亲和情人并没有相爱。但这个声音却是来自没有存在过的玫瑰――“一个精灵般守候在冰冷天花板下的幻影”。于是这株从未存在过的玫瑰成为整个文本的中心,这个空白也成为文本性的起源。而这株玫瑰的幻象既无关乎时间,也无关乎空间。它的声音仿佛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存在,于是整个文本的中央都变成了空白。同时,“幻影”这个词点明了玫瑰存在来自臆想,幻影只是停留在“看”的层面,似乎没有观者,又似乎观者内心不存在任何的情感因素。《瓶中玫瑰》整首诗是这样一种模式:空空的瓶子――幻想玫瑰讲述了自己存在的不可能性――孤寂的空花瓶,这个模式恰好展示了一个由无到有,却最终虚无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瓶中玫瑰》中,马拉美歌颂的即是空白本身。玫瑰的幻象给了空花瓶一个“沮丧而天真的吻,竟划破了这荡荡虚无的幽深”,之后仿佛一切都恢复原状,那“荡荡虚无”的“幽深”依然在那里。《瓶中玫瑰》中,从无到有产生的是一个具体的幻象,这个幻象同时又无时不在提醒读者空白的存在,而最终是指归于“无”。
  这种空白所达到效果也不相同。空白的存在是为了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它以无召唤出那些言意所不能“状其形”的韵味。然而在《登幽州台歌》和《瓶中玫瑰》中,同样是从无中召唤出有的空白,在诗中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一样。《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以“古人”“来者”等意象,在无中生长出的是一种历史传统的厚重感。加之以“悠悠天地”的空间留白,时空交融,使读者由此产生一种无尽无限的感觉,意境由此形成。无的存在是为了有的被感知,空白最终指归于“有”。由此昭示作者希慕先贤的渴望和“怆然涕下”的伤情。意义的缺席,却因“应该有”而昭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存在”。浑融的时空之感,使诗歌有了比他本身更加深远的意境,无所见,却有所感,“无”成了培育“有”的土壤。而在《瓶中玫瑰》中,玫瑰――那个“精灵般守候在冰冷天花板下的幻影”是为了诉说自己的不存在,空白的意义在于召唤出文本,文本却反过来归于那“荡荡虚无”。无尽的“孤独”使空空的花瓶“愈益黯然孤零”最后又归于“荡荡虚无”的“幽深”。空白由无召唤出有却是为了证明虚无本身。
  不论马拉美的《瓶中玫瑰》还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中存在的空白都构筑了诗的意义。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空白的体悟或者带有困惑的联想与沉思,实现对言外之意的把握。空白是一种无言的含蓄,但它所蕴含的东西却远远多于直接的言说。空白所努力尝试的是化解言与意之间矛盾。它试图在沉默和乌有中把握到“言说之根”,甚至由此产生文本本身,由此来实现对不可言说的东西的把握。但是空白的产生深深植根于它自己的传统文化土壤。所以它在不同的诗歌传统中产生出不同的特征。探究这些问题,关于我们把握中西诗歌传统的类同和异同,把握文学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西语论文网站,1986.
  [2]刘禹锡.刘禹锡集[M].中华书局,1990.
  [3]况周颐.惠风词话[A].陈良运编.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C].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4]滕驰.试探“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李克和,张唯嘉.中西“空白”之比较[J].外国文学探讨,2017(1) .
  [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A].黄勇主编,唐诗宋词选[C].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
  [7][法]马拉美.瓶中玫瑰[A].马拉美著.葛雷,梁栋译.马拉美诗选[C].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