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计哲学规范着设计艺术,中西方的设计艺术分别体现着不同的设计哲学。因而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设计哲学的对比略论,可以有助于我们看到中西古代设计的心理来源,有助于我们充分吸取两者的设计精华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禅宗哲学;希腊哲学;基督教的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6-0041-02 哲学是抽象的理论思维学科,是美学的理论基础,历史上的大艺术家大多是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是大哲学家,同时又是大艺术家。这些现象中包含着一个道理:哲学是对于人的问题的学问,是对整体的抽象,有了哲学的智慧,就能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把握。设计哲学是设计艺术的探究动力,设计思想规范着设计创造。中西方由于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设计哲学,从而体现出不同的设计艺术风格。 一、中国传统设计的三大哲学思想 (一)儒家哲学 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强调以文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 (二)道家哲学 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注意把自然与人看成有机的统一体,实质就是强调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交感和融合,强调以艺术家的内在生命力去深契宇宙天地间生生不已的机趣。由此,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师法自然,含合造化,在感性的自然形态中直探宇宙的机心。道家美学的另一大贡献是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即一种讲求神韵――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审美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 (三)禅宗哲学 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它为中国提供了“冲淡”和“禅味”这样的美学价值,所谓“冲淡”恰恰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这一佛学主题。同时佛家对美的认识还强调人的“心识”认为“心”体现出的是人内在的本原精神与意识,并且以此决定对外在物质美与丑的认识,不同的“心识”对美与丑即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 通观儒释道三家,重心都在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真善美合一的境界,都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与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相一致,其形上学的智慧,是周遍圆融、即体即用、即现象即本体、即刹那即永恒、既超越又内在的。总之,他们都没有执定绝对完满、永恒不变的独立实体或逻辑的上帝,而是启发人们架设许多通向本体理境的桥梁,化神奇于平淡,寓平淡于神奇。 二、西方传统设计的两大哲学思想 西方文化是由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趋向代表着西方人有时相合,有时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表现在设计艺术中,则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作用,规范着西方艺术家的设计美学追求。 (一)希腊式的哲学思想 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宇宙这一大秩序中的小秩序。希腊艺术家以人体雕塑表现其心中神的形象,并以此象征宇宙的神圣秩序。其美学价值的中心概念是形式――既包括人体的具体形式,又包括宇宙万象的抽象形式――理式,这种美学价值始终渗透这一种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测量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在它的作用下,西方艺术史一方面倾向表现为一种以人体的比例与和谐即人体为主要对象的写实主义,另一方面,西方艺术史在追求人体美的同时,从不放弃它对人体美所象征的宇宙神圣秩序即理式的追求。 (二)基督教的哲学思想 基督教认为上帝的美是一种绝对美。上帝这个全能的造物主从虚无中创造出来,在被造物(宇宙)与创造者(上帝)之间存在着一种超然和断绝关系,创造主在创造之外,二者间有本质的差别。前者绝对优先于后者,并且是后者绝对的根源。因此《圣经》从不提及上帝的形象,而是用旷野上,云端中的声音替代上帝的形象,给人以神圣而要不可及感觉。由于超绝的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无法用形质加以把握,导致基督教经常把“光”当作上帝的隐喻和象征,在《圣经》中,光已经被当成上帝的象征。正因为光和色彩在基督教文化中首先象征着上帝的神圣力量,故而西方人一直有意识地把对光和色彩的科学探讨和在美术中追求光和色彩的表现当作一桩伟大的事业。一方面它导致科学的光学和色彩学的诞生,又反馈给美术创作实践,成为西方美术的发展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上帝普照万物而凸现的美丽形状,以及物体表面因吸收和反射光线所呈现的绚丽色彩变化,为西方美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在西方美学中,希腊文明向西方艺术提供了一种以神圣的形式为中心概念的美学价值,基督教文明则向西方艺术提供了一种以光和色彩为特征的美学价值,二者相互渗透和彼此共同构成西方美术在美术风格上的总体面貌。 三、中西设计哲学异同浅析 (一)思想根源不同 中国传统设计哲学以礼治贯穿始终。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以诗书礼乐作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的文化理想。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理性早熟的农业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其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温柔敦厚、和谐圆满为审美理想的古典主义艺术文化模式。由于古希腊的地理原因,使得他们见多识广。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先进成分,海上生活的冒险性质,易于培养人民的独立性和平等观念。希腊没有强有力的祭祀阶级,以人为原形来表现神,当我们的民族在重器和礼器上表现饕餮、夔龙这些人世间不存在的形象时,希腊人则在他们的陶器上刻画人或神话中的人物。与中国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西方更强调的是人自身。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 (二)宇宙观的不同 中国儒释道的思想架构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首先,中国古代的宇宙观认为,西班牙语论文,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阴阳是五行的原动力。阴阳五行的思想为宿舍机定下了具体模式,即一切设计应能与天地相通,能够天人感应。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始终是在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统合的基础上考虑问题的。西方古希腊、中世纪的形式实体观或物质实体观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分裂与紧张,强调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的绝对性和静止的自立性,以认识主客体的对立作为寻求世界本体的前提,把人与世界分割开来,把人、人生、生活的意义与目的排斥在这一学说之外。希腊人往往把自然界看成无意义的物质世界,中世纪更视之为实现人性虚荣欲望的活动场所,因而把他当作罪恶之狱。许多西方哲学家把自然视为价值中立的领域。 (三)诗性与理性的异同 中国古代设计哲学认为艺术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如中国园林建筑非常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说明中国美学思想十分重视透过有限的自然形态或有限的笔墨、色彩、节奏、线条等来传达无限的生命意蕴,故而倡导艺术美创造的法则应该是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在此基础上更追求形外之神、实中之虚、象外之象、景外之情、言外之意,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托物寄情、遗形写神。而西方的哲学开始就与中国神秘的巫术利益及宇宙观不同,所以他们的设计是充满理性的、现实的。西方设计哲学从物质结构、数学天文出发,把握宇宙存在的数理性的秩序,因此西方艺术偏重于完美和谐的形象的创造,以形成与自然相比美的艺术世界。西方重视比例的精确度,而中国则从感觉上来确定比例。西方设计把自然作为参照,寻求自然的真实尺度,设计遵循客观化准则。受这种艺术观的作用,许多批评家与哲学家都反复强调摹仿和再现。亚里士多德就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便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如在绘画方面,西方传统绘画的基础是素描,以油画为正宗,西语论文,将画面的美感诉诸于数理关系,着重于再现现实。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古希腊神庙比例合谐,古罗马建筑构图严谨、哥特式教堂气势恢宏,这些都反映出西方传统哲学“一天人各一”、偏重理性、主观与客观对立的特点。因此西方设计美学充满着理性与科学性。 四、小结 对比中西传统设计哲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是明显的,使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类审美设计的心灵世界,这些设计思想凝结于人们的设计活动中,规范着我们的创造,合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今天创造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从大的特征来把握中西设计哲学,从中吸取优势和长处,扬弃各自的不足,实现新的设计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