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价值观与中西修辞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国修辞学是借用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框架,结合自己的传统修辞知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现代修辞体系。尽管是借用了西方修辞学的框架,中国修辞学仍然有区别于西方的修辞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修辞学。究其原因,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所致。本文将从中西文化价值观这一层面来略论和比较中国修辞学与西方修辞学的异同。了解了不同文化价值观下的修辞行为,有助于人们与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交流活动更加顺利,更有效率。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修辞,异同
  作者简介:覃秀良,广西大学外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探讨生。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9-0185-03
  中西修辞艺术都是自古就有了,只是西方一直把修辞学当做一个独立于哲学的领域来探讨,而中国的修辞学与哲学似乎是不分家的。中国修辞学的传统与西方的修辞学传统大有不同,究其原因,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中西之间迥异的文化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系统,它是人们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被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行为原则、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总体。它对人们的行为原则、思维的方式、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影响。了解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别人的行为或话语,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同样,修辞学作为一种语言的使用技巧,是以顺利达到和谐沟通目的的艺术,也免不了会受到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异同视角下的中西修辞传统习惯的不同,本文参照贾玉新对于价值观念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人对“变化”的态度与动静文化、时间取向等四个方面进行略论。
  一、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中西修辞
  价值观念系统包括的内容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中西价值观念决然不同,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就是天人合一,把天当做自然,“顺天而行”。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和崇拜,人的生活、生产活动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日升劳作,日落休息,春耕秋收等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所以先秦时期就有孔子的“天何言哉”,汉代有董仲舒的“以类和之,天人合一也”。受到这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中国人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修辞传统习惯中的体现集中在“修辞立其诚”的修辞准则上。“修辞立其诚”源于中国儒家的道德观,意思是立言修辞必须要真实,修辞者要真诚。它强调言辞的内容要真实可靠,言辞者还要具备真诚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修辞立其诚”把人与语言使用技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的言语方面要符合道德规范,要真实、真诚,才能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稳定和谐(即天道)的实现。总之,可以说,“修辞立其诚”的修辞准则符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用使得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趋于求整体,求笼统,和重视人的感官直觉,所以中国修辞的传统思维也趋向于整体直观,就是用感官直觉认识现象或事物,而不是经过逻辑推理的结论来确定认识。中国修辞评论一般意思概括、笼统,而且中国人说话喜欢含蓄,表达意思隐晦,话中有话,有时候听话人需要借助于自身的理解和领悟才能明白说话人的意思。为了达到有“言外之意”的效果,中国人用词方面喜欢借助于修辞手法加以,如比喻、双关、引用古今等修辞措施,直观形象地描绘事物,意思形象有趣而隐晦。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很喜欢用歇后语。“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鸟入笼中―有翅难飞”,“锦上添花―好上加好”,“报纸上的社论―句句讲真理”,“包子张嘴―露馅”,“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法无天)”,“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半两棉花―免谈(免弹)”,等等,等等,举不胜举。
  而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则是主张天人相分。西方人认为世界的万物是对立的,一切二分。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对立的,自然处于被人类支配和改造的位置。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致使西方人习惯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习惯用略论的思想方式和逻辑的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的言语观。在这里,西方的略论思想方式和逻辑思维模式也蕴含于西方修辞学中,而中国修辞学并不太强调逻辑在修辞中的影响。逻辑思维在西方修辞学中的体现就是西方传统修辞准则对理性的要求。好的修辞需要理性、情感和人格三个要素构成。其中,达到理性就要使修辞的一切推理论证都必须符合逻辑。西方修辞学对逻辑的重视其中原因之一也是由于西方传统修辞学是论辩式的修辞学,而中国修辞学则是论说式的修辞学。论说就是以真实、真理为前提来论证,而论辩不要求论证一定是真理,而是以可能性为出发点,说服人们相信可能性会变成真实性,这要求修辞者的论辩一定要符合逻辑,才能有说服力。由此可见,西方的论辩是有别于中国修辞学强调真诚的修辞准则的,西方人的逻辑习惯已经融入各个方面,修辞学领域也不例外。
  二、人际关系与中西修辞
  其次是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得价值观念也是迥然有异的。这里的人际关系指的是集体主义取向还是个人主义取向。在集体主义观念下,中国人习惯于个人服从集体,一切以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集体利益为重。中国社会关系尊卑有序,不可颠倒,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人的言行要一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做有辱自己身份或集体利益的事情。万事以和为贵,所以有时候中国人宁愿按照别人的方式去做事,以避免被别人品头论足,而不愿意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是中国人好面子的缘故使然。相反,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他们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深信“上帝帮助自助者”,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集体和家庭观念相对松弛。他们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在社会关系中,没有等级差别,人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更加不会勉强自己接受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取向的价值观首先体现在人们对修辞本质的认识上,中国传统上认为修辞本质上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修辞主要是促使人们的信仰或行为与社会稳定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是使其服从于个人的意志。“修辞小则可以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大则可以安邦定国”。古代文人墨客做文章,只为陶冶情操,抒发情感,而非劝说诱导他人。同样,在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价值观作用下,西方人认为传统上修辞的本质是一种劝说诱导的艺术,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发掘可能性,说服他人,使他人的信仰和行为服从于自己的意志。其次,中西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异同还体现在修辞功能和修辞目的这一层面上。西方修辞学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劝说机制,而中国修辞学显然不强调修辞的劝说影响。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下,一切行动都要符合集体的利益,中国修辞活动的功能自然也不例外,修辞目的自然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作用,西方修辞劝说功能表现出反面的影响,修辞劝说是对语言的操控,修辞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无益于社会或他人)来操作语言,混淆视听,愚弄听众,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会导致消极的结果,虽然说这里修辞学的价值意义被贬低了,但是它反映了西方人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最后,中西修辞学言行一致与言行分离的修辞准则也反映出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异同。中国修辞学与道德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集体主义思想下,修辞是要承担一定得社会政治道德责任的,所以修辞活动要合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而西方的个人主义并不强调修辞的社会道德责任,修辞者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以达到修辞的目的,不必拘谨于言与行的道德关系中。可见,修辞者的言与行是分开的,修辞者说了之后怎么去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够获得支持,使人接受他的观点,然后去行动。

  三、动静文化与中西修辞
  再次,中西文化价值观异同还体现在人们对变化的态度上。这一点可以结合接下来要谈到的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来略论。中国文化属于静态文化,认为稳定是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昌盛的前提和保障,整体的稳定首先需要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发展的稳定。所以中国人对变化很敏感,觉得变化带来的大有可能是动荡和不安。静态文化导致了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而不是做事,因为做事很容易引起摩擦与冲突,会破坏稳定。强调做人主张“明心见性”,追求内省和人格的完善,以达到德的境界,实现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道家思想也提倡“无为而有为”,“无为而治”,因为有为就意味着有冲突,有矛盾,会破坏社会整体和谐。相比之下,西方人认为稳定不变就是堕落和衰退,他们崇尚变化,认为变化能够带来再生。西方人求变的态度与他们的动态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西方式海洋文化起源的,一开始就企图征服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动态文化强调的是如何做事。积极进取、快速行动,追求效率,有所成就才是积极的品质,所以西方人积极改变自身,创造机遇,期望改变能够帮助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生活。在“动”和“做事”的价值观念下,西方人习惯不断地竭尽所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将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与中西修辞行为相比较,不难看出,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诱导出不同的修辞结果:西方修辞目的是诱发行动去引起改变,中国修辞是改变人们的意识和感念,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以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例如,西方修辞是一种源于法庭论辩演说的劝说诱导的艺术,它可以控制和改变人们的信仰或意志,从而诱发行动,积极创造,做出改变,以实现劝说的目的。修辞演说诱发行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修辞的社会政治功能,西方古代很多社会、政治上的决策在通过之前都要经过一番论辩演说,修辞演说者如果能成功劝说大众支持他的观点,那么他的观点将被采纳。修辞演说活动还出现在现代很多西方国家的政治党派选举活动中。以美国为例,每次总统选举,选举候选人都会进行演说,拉取选票。为了获得选票,几乎每一位演说者都会承诺如果他当选后将会做出怎样怎样的改变,实行怎样怎样的方法,以使人民受益,至于当选后到底会不会实现这些改革就是另一回事了。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诺就职后将对包括协商讨论医疗改革,免征老人所得税等方面实行改革,然而他当选后这些改革也没有完全得到实施。中国修辞学关心是如何通过修辞活动来感化或教化人们,使其遵守既定的社会规范。中国修辞思想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是文人墨客用于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的,它能够教导人们如何做好人,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安定。
  四、时间取向与中西修辞
  最后,时间取向异同与中西修辞异同。性本善的人性观使中国人容易往后看,向后看就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回归。实际上,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儒道两家思想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过去取向就是凡事都看过去如何,这种取向一直作用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人们做事时,常常会考虑此类的事情在过去是否有人做过,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等。此外,人们做事大都是以过去为标准,过去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对西方人来说,回归过去就等于返回“原罪”。显然,在时间取向上,西方人是未来取向。所以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很少从过去寻找希望。由于受未来取向的作用,西方人做事喜欢创新、冒险,努力求异求变,他们相信未来会比过去和现在更加美好。另外,有学者认为,西语毕业论文,东方人的时间观属于圆式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时间观念。圆式时间观念是指时间始终沿着自身运动的永恒周期性运动,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都是圆周式的。而西方的时间观属于线式时间观念,时间就像一条直线,一直伸向前,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观念的异同会作用到中西不同的修辞实践。
  过去的时间取向导致了中国修辞学存在修辞实践缺乏创新的现象。由于中国文化很重视传统道德的价值,所以在修辞上主张修辞者的修辞行为和内容要符合已被接受了的传统道德规范,不主张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因而中国修辞实践缺乏创新精神。在过去,人们经常采用古人圣贤的观点或思想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从而获得信任。汉语里很多成语也是有古代的故事演变而来。例如,成语“精卫填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它出自于古代神话传说,传说女娃是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有一次在东海游泳时被水淹死了,她的灵魂便化成一只精卫鸟,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里,发誓一定要把东海填平为自己报仇,她就这样一直飞来飞去,但最终也还是没有把东海填平。中国的圆式时间观念也导致了中国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先说一连串的原因,才说出结果或目的。在自我陈述时,先是用前人的经验教训或古人的训导来充当自己的论据,最后才导出自己的观点。中西信函的写作方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未来的时间取向要求西方人勇于求异求变,西方修辞也不例外,依据当前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情境来决定修辞活动。他们认为越是创新,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大。而由于线性的时间观念,西方人说话做事喜欢单刀直入,当机立断。先说目的,再说条件、原因等,直截了当。在西方语言方面,我们接触最多的无非就是英语,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说英语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喜欢用“I would like to , I mean to, I plan to,I want to ”等句型,直接说出说话的目的, 行为目的的条件或原因是放在目的之后陈述的。如“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outside if you have free time.”。
  六、总结
  总之,一旦进入到人与人交流的情景,修辞就自然而然地产生,而当不同文化的人群相互交往时,人们的理解能力就会由于文化的异同等原因受到阻碍,很多时候由于双方不了解、困惑对方的表达方式,导致误解、矛盾冲突的产生,以至于双方交流受阻。所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首先了解对方文化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价值观念是主导人的行为和话语习惯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是以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为视角来略论和理解中西修辞实践行为的不同。经过略论和比较,能够更好地把握在文化价值观异同下人们的修辞行为,西语论文网站,以促进中西交流的进一步的顺畅。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魏光奇. 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