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民族历史文明特质的表征,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不同, 中西文化在基本型态、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本质异同。正确认识中西文化之异同, 促进相互发展壮大, 是文化前进之方向。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文化;比较;发展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0-0198-02 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争论的焦点之一。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体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的活动方式,文化包括了人类所共享的一切产物。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对野蛮和愚昧等所产生的行为进行否定和再否定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等在漫长的历史经验中所产生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准则。文化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等,其具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是在不断对旧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逐渐发展的。 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延续着,同时又散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本质以及相互关系, 对了解中西文化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尤为重要。 一、从文化的基本型态略论来看,中国文化是一元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文化。 这种文化型态的差别可以在中西方的社会结构中得到印证。古往今来,中国实行统一的王权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中国古代出现过三国鼎立的局面,但中国历史总体的趋势是归于统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即便是出现了分裂时期,西班牙语论文,这种分裂状态也不是政权结构的分立,而是一个王权的分裂;因此,在与此相对应的中国文化中,中国的文化自古就包涵着大一统的观念。与此相反,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实行了分立的城邦制,可以说,希腊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它是由许许多多相对独立的城邦来组成的。希腊也曾经有过帝国,如“雅典帝国”等,但这种“帝国”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王权,其本质只是一种盟主的“联盟”而已,并没有形成如中国的周天子那样的,以君权神授所表现出的最高王权。因此,就希腊来说,它没有形成由某个行政首脑为中心的统一领导的政府。 除了上述所讲的中西文化异同在形态上面的不同体现之外,这种异同在宗教和神话方面也会产生异同,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从字里行间似乎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猴精大闹天宫,妖魔鬼怪横行,但实质上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却是一个以西天佛祖如来为中心的秩序世界,凡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王权,天界也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玉帝,孙悟空就算多神通广大,还是要乖乖地陪伴唐僧去取西经,并最终使自己融入这个秩序世界,成为神佛中的一个。而西方的神话中,所谓的众神之王宙斯,其实是一个有名无实、卑鄙好色的男人。翻开《希腊神话故事》,每一篇说的都是众神分两派,借凡人之手勾心斗角,相互报复的文章。 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略论来看,中西文化的异同体现在: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性,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这突出独立性,即“天人相分”。 中国文化极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实生活中最具这种思维表象的就是《太极图》,在《太极图》中,白象征着阳,黑象征着阴,阴阳相交,相互渗透融合。另外,在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说中特别强调了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相关于人而言的客体世界。其中,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说,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理想和人生最高觉悟的学说。 和中国文化相反,西方国家的生活理念是基于个人、社会相对而立的这样一种根本性准则而存在的。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天人相分”,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条主线。例如,基督教的思维定式, 它所反映的是每个基督徒与上帝之间的直接的信仰关系。在西方文化中,它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实际上是“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这种观念在人们的生存只有靠征服自然来获得的时候才会更深入人心。也正是由于这种观念,西方人自古就更具有科学性和理性;同时, “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是把代表自然万物的“天”当作客观对象来进行探讨和评价的;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和理性一直不发达,也是深受中国文化的作用。 三、从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略论来看,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本位,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产生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稳定,在农业经济中,农民自给自足,生活相对稳定,在农业经济下,社会结构相应具有稳定性,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通常在探讨中国文化时,注重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稳定关系,而在这关系的探讨中,我们也通常采用“地位”二字来进行说明。其中,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在研讨人与人的关系时,就提出了“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并相应的用“礼”来进行了补充和说明。儒家学说中特别强调家庭要素,认为家庭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而“孝悌”则是家庭要素中的基本范畴,儒家特别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并认为个人命运是与家庭命运紧密相连的。 与中国文化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工商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工商业推崇自由竞争,并且要求有物质和人员的流通,在商业中,时机与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其人民多懋迁服贾,不畏迁徙。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本位,强调人的权利和自由,西方文化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工商业竞争中的公平公正,因此西方人喜欢独立,追求自身奋斗,独立自主,自求奋斗,谋发展。由此可见,西方家庭相关于中国家庭而言更平等、民主许多,但西方家庭中所强调的个人本位虽然有利于个体潜力的充分发挥,但也容易导致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淡漠。 四、从价值取向上略论来看,中国文化强调伦理本位,西方文化奉行契约法治。 中西文化异同深受中西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轮理性国家,具体表现为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很早就建立起了伦理价值观念体系,其核心是“仁”和“义”,并提出了诸如忠孝廉节等思想,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语句都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这一价值观念,在培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舍利取义,甚至舍生求义的仁人志士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影响,它给人们形成了正面的价值导向,但是它也具有不利的一些作用因素,例如,这种观念容易使人形成一种只重视人情世故,而忽略法制等的错误理解,因此, 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是深深扎根于伦理土壤中的常青树,其所形成的礼法规定等都是这棵常青树的累累硕果。 西方社会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盛行个人本位主义,西方文化中人们追求最大利益,他们认为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是神圣的,他们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这种观念行关于中国文化中追求“大爱”的观念而言,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所追求的“小爱”,相关于中国文化中芸芸众生的大爱,西方文化的“小爱”更加注重爱自己,爱家人或者是对某个个体的爱等。与此相对应,在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主要靠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来维系,而不是靠道德修养来维系的。这种个人主义的盛行难免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人人强调自我利益,容易产生个人利益的冲突,引发矛盾。可见,西方人崇拜金钱和法制就好像崇拜上帝一样。这也是法制观念在西方深入人心的一个原因。
五、从对外关系上略论来看,中国文化体现出保守性,西方文化凸显开拓性。 自古以来,中国领土的北部长期处于一种持续性干旱的过程中,这种源自气候而导致的干旱和草原周期性的枯萎,形成了北方民族的强悍,促使他们不断南下,由他们带来的不断的毁灭性的南侵,使得万里长城由此而生,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精神更是与中国人内心深处心心相印的精神沟通,而这种精神沟通即“防御思想”,从而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保守性。这一点与西方不同,在西方,西方文化崇尚武力,崇尚英雄。西方人的开拓意识较强,他们喜欢冒险,他们的思想不是保守型的,而是进攻型的,是开拓型的。西方有着历史悠久的远征传统,西语论文网站,从希腊神话里的“金羊毛”开始, 到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近代的海外扩张等等,都是明显的证明。 除了上述所的讲的之外,中西文化异同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中国的象棋里,“王”是不可以离开的,也不可以越雷池一步。在中国的兵书里, “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用兵善战的最高境界。与中国象棋所不同的是,国际象棋里原来是有“皇宫”的, 但是当火药发明以后, 国际象棋里就没有“皇宫”了。国际象棋中,“王”可以移动,如果必要,甚至还可以“御驾亲征”。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黩武的。究其原因,与中国人性情息息相关,中国人性情平稳,对人、对己、对事物多持中庸的温和态度。无论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还是道家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理论,这些都是中国人性情平和的典型标志。可以说,西方文化精神里的那种重意志,重渴念,以主体一方吃掉客体( 对象) 一方,而中国文化精神中则是以主体的虚怀应和客体的虚无。中国文化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温柔的、恭敬的东西,更是一种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的东西。” 既然中西文化有着诸多的异同,在这个知识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异同以及如何交流的问题。中西文化各有千秋,本无所谓优和劣,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时,要正确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要知道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国家也在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产生融合中原文化之外的中国其他各民族文化,因此具有很强的溶缩性;同时,中国文化也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当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初中课程中的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等,基本上都是依据西方思维措施来编写的。再例如,平面几何从点、线、面的概念到一些公理等都完全是按照严格的逻辑程序进行判断和推理而形成一系列定理和公式的,这些都是典型的吸取西方文化的体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不能一味地固守本位文化,敝帚自珍;另一方面,也不能毫无选择地全盘西化,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走文化交流的中西融合之路, 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的更快更健康发展。 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首先坚守自己民族文化的大本营。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西方文化的精髓,这样,民族文化才能不失本色,并保持着继续前进发展的状态。因此,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既能保持其文化传统,又能充分吸收各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外来文化,并顺利的超越其传统文化。所以,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必须中西文化进行理智、全面和客观的比较,平等地、广泛地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辉.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 : 114—115. [2]、诗经·北山[M]. [3]、乐黛云,李比雄.跨世界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4]、孔子.论语[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