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中西方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有其历史发展渊源和经济背景。目前国外已很少应用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政策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而我国却较为频繁的使用,其原因来自多方面。着重对比中西方使用这一工具的不同,并对其未来发展走向提出一些看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中西方比较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
  (一)基本概念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提取的准备金,由自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三部分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学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以达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其与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共同构成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二)政策工具的特点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从而作用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规模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改变货币供应量。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直接作用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结构,改变超额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的相对比例。因而,该政策工具有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作用均等,调节货币供应量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的优点。但其缺点也同样显著,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调就会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影响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重大作用,西语论文网站,因此该政策的应用会加大经济的波动,甚至引发经济的强烈震荡。同时,也正是由于该政策工具对各存款货币银行作用均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可能导致超额准备金比率较低的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容易造成小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引发金融的动荡。
  二、中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相关对比
  (一)功能影响比较
  西方国家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衷,并非将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而是作为商业银行清偿力的保证,即在于保障客户存款的安全,避免流动性危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法定准备金制度则更多地被用来控制银行的信贷扩张及货币供给。但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技术日益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大大减弱,其影响更多侧重于稳定储备需求,辅助央行调控利率水平。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中的功能可分为三个:一是作为支付准备;二是进行信用控制;三是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前两项与西方国家前期阶段相同,第三项则具有中国特色。
  (二)准备资产的结构比较
  所谓准备资产的结构,是指存款机构的资产中可充当准备金的范围,一般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据英格兰银行的规定,英国的合格准备资产除了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库存现金外,还包括对贴现市场的通知存款、国库券、商业票据和一年期以下的公债等。法国将一些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产,例如,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可以在中央银行贴现的商业票据等,也列入存款准备金项目。从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来说,我国的准备资产构成比较单一。目前,只有在人民银行的存款才能作为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而把存款机构的库存现金、支付准备金排除在外,存款机构持有的国库券等优质流动性资产更被排除在外。
  (三)准备金率的水平及差别比较
  1.存款准备金率水平
  从西方国家准备金率平均水平的演变趋势看,西语论文网站,随着经济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总体上,西方国家的准备金水平呈逐步下调趋势。我国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已进行多次调整。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削弱或增强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作用货币供应量的收缩与扩张。
  2.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
  西方国家大都采用差别准备金率,即不同的存款类型、不同规模的存款机构实行不同的准备金率。而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虽也是差别准备金率,不过是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四)准备金付息情况比较
  法定准备金是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媒介,具有强制性。基于其特点和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准则,西方各国央行都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不予付息,使之成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机会成本,故又被称为“准备金收入税”。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且利率较高。
  三、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未来走向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具有特殊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区别。
  (一)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
  我国仍处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央行所规定的一定时期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可非常明确的向公众表明货币市场利率的底线,关于防止利率过度"降调"具有其他政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
  2017年以来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是由中国货币金融制度、货币政策操作环境与内在操作框架决定的。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功能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基本上实现了其所赋予的功能。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任务和过程的长期性特征与金融体系存在较多过剩流动性的基本事实,此政策工具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将是有效的操作工具。至于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国际接轨至少需要达到以下条件: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明显好转,国际收支基本达到平衡,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得到明显缓解;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准备金担负的金融稳定功能下降;形成能反映市场基本供求状况的基准利率,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提高,形成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等等。
  在上述这些条件具备后,我国才可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使之适应变化后的经济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童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侯广庆.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3]王维强.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略论[J].钱币博览,2017,(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