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西文化 打造世界品牌[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编者按:由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携手举办的首届交银汇丰论坛6月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的有关领导以及金融界、公司界、学术界代表约200人共聚一堂,西语论文范文,在“融合中西文化打造世界品牌”的主题下深入研讨了中国公司新时期发展所面临的品牌建设问题。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和汇丰控股有限企业集团主席葛霖致开幕词,交通银行行长张建国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及上午的会议,汇丰集团总经理王冬胜主持了下午的会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出席论坛并主题演讲。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明确发展战略和深化企业治理改革是打造世界品牌的保障,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造就世界品牌的关键,中国公司只有认清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在各自市场的竞争实力,才有机会走向世界市场并成为世界品牌。在此共识的基础上,与会各界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并为中国公司尤其是中国银行业打造世界品牌出谋划策。
  在多种体制性变革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市场正在进入变革深刻的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中国公司尤其是中国金融业必须妥善应对来自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竞争,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打造世界品牌。与会代表认为,发展国际化合作是打造世界品牌的重要途径,但“引资”更要“引智”和“引制”,中国公司在国际合作中只有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主动融合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蒋超良和葛霖了主题演讲,他们分别就如何以创新思维发展战略合作,如何实现环球金融和本地智慧的有机融合,以及如何依靠具有建设性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双方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作了详尽略论。同时,对备受关注的企业治理结构建设等问题作了深入阐释。
  交通银行表示,通过与汇丰银行具有建设性的战略合作,交行在体制上、机制上实现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良性转变,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水平均得到持续性的提高,2017年的交行年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交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迅速提升交行在中国银行业及其国际银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汇丰银行表示,中国不断开放的政策环境,使中外公司有了强强联手的合作前提,但如何把握合作机遇才能给双方带来最大化的增值效益,却是所有中外合作共同面临的课题。在与交行的合作中,汇丰学习了交行在本地市场的丰富经验,同时汇丰也为交行及其他本地银行引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最佳操守,这使双方的合作一步步地向着双赢的目标迈进。此次联合举办交银汇丰论坛,便是两行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讨论如何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时,对于“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及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的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西门子(中国)有限企业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郝睿强、飞利浦医疗系统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金定义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银行家和公司家们的强烈共鸣;就“人力资本管理、理念革新”等话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人事部阎庆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怡和管理有限企业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宾礼治、海德思哲国际咨询企业中国执行合伙人石力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热烈反响。
  作为双方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的产物,交银汇丰论坛旨在为政府、金融界、公司界、学术界构筑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增进中外同行间的相互理解,拓展合作新思路,共同迎接新挑战。交行与汇丰共同表示,交银汇丰论坛今后将以“沟通 创新 发展"为永久主题持续举办,并使其成为各界高管共商中国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热点问题的高规格对话平台。
  本刊节选了部分嘉宾的精彩演讲,同时,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的演讲在本期“专稿”中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关键词:品牌战略 银行 企业治理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6-1770(2017)06-003-08
  
  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周小川
  
  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在对待金融业分业和混业经营的政策方面发生了转变。2017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试点”。在此前后,金融业立法的相关方面也有所修改,这些修改都为进行混业经营的试点留出了适当的空间。因此,金融业混业经营应该可以走上试点和探究的道路。
  
  一、分业经营体制的提出,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思维转变有密切联系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和证券企业,但后来金融业发生了一些混乱的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是,金融业出现的这些混乱和风险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
  我个人认为,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思路与改革转轨期间,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思维转变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下,强调行业和子行业的切分,在很多行业都可以看到这种切块管理的现象,分工非常详细,不得相互染指。随着形势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思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不适合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从金融业角度看,在不同时代,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如果对金融业务切分过细,无疑会妨碍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不适应客户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正确解读现实和历史,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创造必要的环境
  解读现实和历史有时候并不容易。例如,美国1929年发生大萧条后,在1933年制订了证券法,建立了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体制。但是多年以后,在重新解读大萧条原因时,从中又发现了很多其他解释,有观点提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本身不是导致大萧条的最本质原因,并提出美国早期的证券法其实误读了历史。
  从现实来看,身临其境的人往往不能够正确解读现实。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比如金融风险、大规模不良资产等现象的出现,可能有表层原因,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另外,经济事物的复杂性往往使得经济现实问题经常是反直觉的,真正的原因往往不是直觉所感受到的原因。因此,如何正确解读现实和历史,始终是经济学界和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在金融业改革初期,即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并不是分业经营。90年代初期金融业所出现的混乱现象有很多原因,包括立法、监管、人才、内控机制、会计原则等各个方面都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在当时那种金融生态环境下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90年代上半期,商业银行首先被要求停办国际业务企业和信用卡业务企业,因为当时认为商业银行开办银行之外其他金融业务的企业实体是导致金融混乱的重要根源。现在回头来看,很多银行仍感觉信用卡业务应单独设立企业,这是一种有益的经验和探究。随后,由于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出一种判断,认为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是非常危险的,并且由于联想到美国大萧条所带来的问题,所以在银行和证券方面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切块分割。

  其后,1999年之所以成立四家资产管理企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通过《资产管理企业条例》赋予这些机构一定的灵活性以有效处置不良资产。资产管理企业的一些处置做法在当时是严禁银行来做的。例如资产管理企业可以对公司进行债转股,但按照法规条例商业银行开展“债转股”是不被允许的。当然,今后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再采用大面积剥离的做法,而是要求商业银行自行消化。因此,如果商业银行在投资、持股和有关资产处置方面还受限于分业经营的限制,无疑会减弱商业银行自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同时,资产管理企业也希望有更多的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比如是否可以建立自己的证券企业,帮助它将所处置的资产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减轻损失。关于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新的考虑和安排。
  回顾历史,我们主张要在不断探究之中正确解读,避免误读。这也是为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寻找正确思路和创造必要的环境。
  
  三、金融业综合经营必须稳步试点
  金融业综合经营必须稳步试点,是因为综合经营需要金融机构在人才储备和风险控制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在中国,很多金融机构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还比较薄弱,相关控制部门在大型金融机构中的地位还不够高。从国际上很多大型金融机构看,风险控制部门是金融机构的核心部门,具有极大的发言权,行长说的话很可能被风险控制官所否定,这就是风险控制发挥核心影响的一个体现。因此,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探究更广泛的经营方式和产品时,首先要把人才和风险控制摆在足够的高度,否则我们的试点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很多的经验教训是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积累的,但是金融业出的问题往往会使整个改革试点方面的进度受到明显拖累,减慢整个改革速度。
  
  四、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全面推进多元化和综合经营模式
  每一个金融机构都会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特色,要考虑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同时也要考虑客户的特殊性和客户群体需要提供的服务类别。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解除对分业经营的管制之后,特别是1999年美国银行改革法解除了对分业经营的管制后,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并不是纷纷走向综合经营。究竟是全面走向综合、在某些方面综合、还是继续保持对某些业务的单一专注,应该深思熟虑,不能跟风,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发展战略和经营特色来决定。
  
  五、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给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监管人员素质应有所提高,监管人员应熟悉更多、更广泛的金融业务。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在当前按照三个业务范围进行监管的情况下,要增强监管方面的协调,同时要强调功能监管。不是说负责审批金融机构的部门,就负责监管所批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而是应根据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类型来明确应服从哪类业务监管。随之而来,要关注功能监管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
  对中央银行而言,首先是通过支付清算系统给不同类别的金融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支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引起传染性、连锁性的风险总的来讲主要是吸收存款类的机构,因此关于吸收存款类机构,我们要更加小心谨慎,要积极推进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推进保护投资人、存款人、投保人机制的建立,使风险一旦出现后,能够迅速得到消化和减轻。最后,中央银行要考虑整个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在出现系统风险时,根据国际国内经验,应该在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方面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来减轻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危害。
  总之,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对立法机构、中央银行、监管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配合金融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方向,我们争取把各方面做得更好,取得有效的进展和积累更多的经验。
  
  防范金融创新风险加强金融稳定
  ・刘明康
  
  信用衍生产品和投资型结构产品的发明和创新以及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改进金融稳定,因为这些产品的市场活动加速了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负债压力的缓释,传统上由银行业机构背负的经营风险,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基础上分散到各类投资人身上。由此,银行业机构承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及其盈利能力都可得到一定的加强。
  但是,信用衍生产品和结构性投资产品及其市场活动又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和薄弱环节。对这类风险的防范必须有基于市场的很好的法学环境和规则以及所有次级市场的高流动性。如果这种次级市场的流动性遇到中断,整个金融稳定就会出现较大的问题。次级市场的流动性中断,主要源于市场参与者同质同类,以及对流动性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
  近年来,在风险转移的一级市场上,流动性是不错的,并呈上升趋势,给人一种可靠无疑的感觉。其实,有些产品的设计和市场分类对次级市场流动性中断的抵抗力是十分脆弱的。监管者必须对这种中断型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挑战是多重的。度量、监测和管理流动性风险必须包括市场参与者同监管者的对话、对每个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避险拨备的设计和各行业对这种风险防范的具体方法。压力测试(Stress Test)对评估一个机构承受流动性中断能力十分重要,监管者引导银行(金融)机构按巴塞尔资本充足率新协议(和对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标准II)重新定义上述各环节工作十分重要。通过深入地交流与研讨,尽早发现潜在的流动性缺陷和传播性风险的源头。这种交流与研讨不会增加任何监管成本,而是通过大量信息,使得不受约束的市场行为,如活跃的对冲基金的行为,得以早日发现和紧密跟踪。这方面,英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做得比较好,我们也应当加强这项工作,并注意与国际监管者取得配合与联系,使相关信息为我所用。
  市场上投资者的分散度和素质十分重要。要吸引这样的投资者,靠招商引资的宣传号召是不够的。我们要下苦功改善和加强法制,提高对机构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文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对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税制、监管体系、支付系统、会计制度安排、律师服务和评级机构等等。 唯有如此,才能吸引高素质的投资者,而且是广泛基础上的各类投资者,以达到资本的有序流动;也唯有如此,投资者才有长期投资的准备与动力,为市场的稳定和高流动提供了基础。
  在今天的创新产品市场上,操作性风险远不止是我们过去所强调的欺诈与犯罪。实际上,对创新产品的操作失误会导致金融风险的急剧放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银行在努力迎合市场与客户需求、强调金融创新时,其实并未做好前台、中台和后台的管理改造,甚至连这种技术升级改造的准备都不充分。于是,造成了巨大的操作风险,有的交易甚至逃逸ISDA协议的安排,不循其程序,一旦出现违约风险,损失是巨大的。在办理交易的清算和结算程序中存在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对具体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从业人员防范风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对业务规范和流程规范更应认真设计、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适应创新的需要。
  在信用风险方面,最重要的是交易对手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以及信息的充分采集、披露和应用。当今的套利行为,不仅是风险投资基金及对冲基金的手法,也是许多投资银行乃至商业银行全球市场部的拿手好戏。这种套利冲动和趋向,西语论文网站,不仅在高流动性的发达市场中出现,更在流动性有缺陷的新兴市场中摧枯拉朽。这就需要监管者和市场参与银行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加强信息交流和对问题作深度研讨,防止市场出现任何信用履约的违约现象。

  投资手段中的结构性产品以及信用衍生产品,诸如资产证券化等,都会有其长有其短。要确保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可预见的风险和问题,以及不可预见的问题性质给市场一个充分的交代,对投资者有一个负责任的说明,这就是我们一直主张的增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每一个从事创新工作的银行从业人员,上至行长,下到经办,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市场信心增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创新使得银行以传统业务为基础的服务体系逐步迈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更为纷繁复杂的服务体系。各种工具和产品的出现,使原本传统业务中的波动性与复杂性更为透明、风险更为分散、风险定价更为合理,整个银行业的稳健度随之增加,对各种客户需求的服务质效也随之提高。让我们加快改革步伐,培养人才,革新科技手段,严格风险管理,加强市场结构性和基础性建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国金融稳定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品牌三要素:外部环境、内部改革和核心竞争力
  ・李 勇
  
  品牌是公司长期价值的体现,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作用: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创建品牌的基础,内部管理和内部制度的改革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是维护品牌的唯一渠道。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创建品牌的基础,在创建品牌的初期,外部环境的制约影响相对显著,特别是对转轨经济而言。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金融改革,在形成金融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方面,我想介绍三方面的重大方法。
  首先,建立行业间的相互监管和合作,包括监管机构、监管目标和监管手段,监管目标主要是确保信息透明,监管手段要市场化。第二,统一了税收和财务政策,为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财政部调整了相关的税收政策,降低了银行税负,四大银行的所得税由原来的55%下降至33%。完善了财务制度,压缩了银行收入水分,从1997年起逐步把利息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有利地提升了金融公司对风险的抵御能力。第三,妥善地进行了财务重组,消除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包袱。2003年推进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对中、工、建、交财务缺口进行了具体的方法。
  如何使深化内部改革成为品牌的推动力,我有三方面的情况和大家交流。首先,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国有银行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了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首先充分发挥了董事会、股东会的决策影响,决策内容包括年度经营计划、财务结算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形成合理的制约基础;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推动对银行重大改革事项的充分研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另外,成立各种辅助性质的专业委员会,进一步提高董事会和股东会的决策影响。2003年以来,各大银行纷纷采取方法,相继引入了国外银行的管理经验,对人员交流和业务合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通过基础援助,加强了银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对国际市场的探讨,提升了管理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内部治理改进方面,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分配关系、改革激励机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人力资源的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建立起了非常关键的影响。我个人感觉这些商业银行已经初步走上了比较规范的内部治理轨道。
  最后,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是维护品牌的唯一渠道。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初步形成格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待提升。只有持续不断地提高这种核心竞争力,才能建立品牌,同时使品牌价值得到维护。
  将国有银行打造成国际先进品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务十分艰巨。首先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坚持创新,中国银行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零售业务将成为高速增长的市场,国有银行必须把握大趋势,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比较优势进行发展,提高资产配置效率、资产质量率和经营效率。尤其要向未来的高利润增长点倾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产品和服务创新,以保持市场优势地位。高度重视软创新,强化科技的运用,提升信息技术保障能力。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意识。这是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遵循的经营理念,国有银行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到业务中,大力实践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强化服务客户的观念。加强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在商业治理结构和框架上面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包括优化机构设置与网点布局。
  最后,打造公司文化,适应新形势,提高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地坚持金融业改革
  ・李若谷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两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有十分坚强的领导,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开、逐步发展。从经济改革入手,改进激励机制,提高了集体和个人的福利。其次,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准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国根据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也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为世界共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济和金融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中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相当成绩,外资金融机构也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管理经验。
  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深入,这种成功合作的范例使我们深受鼓舞。西方发达的金融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经营模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机构要以更加开放和平稳的心态取长补短。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落后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仍比较低,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尽管以每年9%以上的速度发展,但是整体规模不大,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中国人均GDP仅有1700美元,而其他国家的GDP是中国的十几倍、二十倍。关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银行难以向西部不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贷款,从而不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这无异于削足适履,所以摆在我们所有银行家面前的现实难题是既要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又不能创造银行自己不能承担的不良资产。这需要我们所有的银行家有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难题。
  中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仍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准则,积极吸收西方的经营理念和监管办法,大量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要形成良好的法学制度、信用环境和中介服务等。继续坚持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并优化融资结构,在不断培养社会信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同时,优先发展债券市场,使它能够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过渡,最终发展股票市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西文化将进一步交汇,中外金融界也将在竞争中相互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相信经过中外双方的不断努力,中外金融业都会在中国获得长足的发展,中国的金融业将以更加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合作态度,与外国的同行携手共进,努力创造双方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打造世界品牌
  ・萧灼基
  
  打造世界品牌不仅是公司的事情,其最主要的宏观条件是国家的经济实力。
  第一,打造世界品牌,国家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必须有一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公司。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2004年世界500家最大公司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有432家,占86.4%,只有不到70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说明,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作用较大,这些国家的大公司较多,有着规模经济优势,对市场作用巨大。

  从我国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实力很弱,基本上谈不上打造国际品牌。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实力迅速上升,打造世界品牌的宏观基础良好。在世界500强中,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2家。
  第二,打造世界品牌,必须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为打造世界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国内市场扩大销路,树立品牌形象,由国内到国外逐步推进,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品牌。
  第三,打造世界品牌,必须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在市场经济中,成本与效益是公司的生命。任何公司都要追求在相同条件下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为此必须完善公司管理,进行科技创新,节约资源能源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从这方面来说,当前我国公司做得还不够,尽管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资源、能源消耗过量。所以"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降低消耗作为硬指标,"不仅要高增加,而且要低消耗"。
  第四,对外贸易的增速和规模,是打造世界品牌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个国家如果对外贸易规模很少、增速很慢,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仅没有提升,而且有所降低,要打造世界品牌,几乎不可能;而一国对外贸易增速较快,规模扩大,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就必然能够产生一批受到国际消费者青睐的世界品牌。
  我国进出口贸易逐步扩大,但是驰名品牌很少。原因是我国外贸体制中,加工贸易占了一半,一般贸易相对较少;在一定时期比较重视规模扩大,对结构调整、质量提高,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重视不够,品牌意识不强;打造世界品牌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也是必然的规律。
  第五,打造世界品牌,必须具有创新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明确规定,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为我国打造世界品牌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依据和战略目标。
  
  企业治理中的“激励不足”和“激励不到”
  ・高西庆
  
  我国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为目标,逐步引入了一系列企业机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同时有一些机制尚未有效运转,从而作用了企业治理机制的效果。从制度的引入、制定到真正发挥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能忽视现存的两个问题,那就是“激励不足”和“激励不到”。
  因为“激励不足”,使得利益相关人对企业治理的参与不闻不问,职工在企业的权益受到一定的侵害。一些知名跨国企业在劳动保障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就是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基本权力没有得到相关保障。
  因为“激励不到”,使得利益相关人没有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理想的影响。当然,监督职能的重叠和空白,也是重要原因。企业治理改革目前面临的局面艰巨而复杂,如何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引导控股股东发挥良性影响,制约企业高管在企业治理中过大的权利,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企业治理改革所面临的不再是单一明了的问题,“激励不足”和“激励不到”的问题都大大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当然,面对错综的问题我们可以更为乐观一些,可以采取双赢的解决办法。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引入国内外投资者,境外上市等方法交通银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保基金也实现了增值目标。让我们共同研讨如何进一步深化企业治理改革,付出积极的行动。
  
  健全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和企业治理
  ・葛 霖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每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核心,它配置资本并且转移风险。银行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健全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对其行为的自我管理,即企业治理问题。
  在汇丰银行,我们相信每个国家拥有独立主权设立法学框架,无论我们在哪里经营,我们的政策是遵从当地的法学法规。汇丰银行有机会亲身经历各种法规和治理环境,汇丰银行在全球76个地区、面对约490个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环境有不同的监管办法,一般来讲,监管法规反映了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并且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当然,达到这些目标的办法有很多,最常见的两种监管方式是基于规则的监管措施和基于准则的监管措施。汇丰银行倾向于基于准则的监管措施,这种监管措施很少有指示性规定(指示性的规定往往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灵活)。监管者寻求创建一个管理完善、稳定的金融体系,这和银行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银行和监管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冲突。
  另一方面,企业治理问题,成功负责的公司不是监管公司的外部法规造就的,有效的法规监管依赖于有效的企业治理。要建立一个现代化体系,监管者必须改进企业治理,增加其财务透明度,以减少利益冲突和欺诈。企业治理狭义的解释是确保公司经理人的行动,符合公司经理人的最佳利益,广义的解释是要对企业的监管者负责任。在汇丰银行,我们理解的企业治理是广义的,我们相信好的企业治理会为企业增加价值,市场和股东越来越多的偏向于拥有良好企业治理的公司。企业治理已经成为我们品牌的一部分,我们的声誉使得我们的客户有信心和我们做生意,所以我们相信健全的企业治理标准会受到我们的客户、员工、监管者和公众的重视。
  显然,企业治理应该从公司最高层的董事会开始。在董事会层面,企业治理的标准是致力于建立良好的行为原则。董事们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他们与汇丰银行没有任何重大的业务关系,其职责是严格监督管理层的表现,并检查汇丰的财务系统管理。同时,负责内控系统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整体薪酬计划的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社会责任委员会都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企业治理不仅仅是制定原则,公司文化决定着这家公司是否具有持续成功的能力。所有的公司,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公司,拥有代代相传的公司文化,董事会必须评定文化继承的价值,以便加强公司文化,培养好因素,摒弃坏因素。董事会和管理层在以身作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所作所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维护诚信和公平交易的声誉是我们需要坚持在内部和外部努力的。过去20年来,公司受到越来越多的审查,监管的要求日趋严格。
  公众的信任和尊敬极为重要。很多中国银行和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汇丰银行非常重视企业治理,我们一直努力遵循当地国家法规的监管,力求发挥建设性影响、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制度。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公司能这样做。
  
  塑国际化品牌创一流竞争力
  ・蒋超良
  
  一、以品牌战略为抓手,主动适应国际竞争
  品牌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是公司管理、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体现,是公司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独特标志。兰德企业的创始人华特・兰德先生曾经形象地指出:“工厂制造产品,心灵创造品牌”。关于消费者来说,品牌既是一种标准,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追求,一种时尚;关于公司而言,品牌则既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财富。
  品牌具有鲜明的外在形象,同时又具有深刻的内涵。成功的银行品牌,是银行战略决策能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公司文化等诸方面内容和特质的结晶,是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入和金融开放的日益扩大,中国的银行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重视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和发展高品质的品牌资产,是时代的呼唤,是竞争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化竞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外资银行携技术和产品登陆中国,中资银行纷纷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在东西交汇的过程中,国际著名银行借助品牌优势,细分客户市场,提供符合目标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做法,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银行的竞争已突破单一的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范围,进入了全新的品牌、产品和服务综合竞争的时代。中国的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实施有特色的品牌战略,并以此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在客户心目中建立独特的地位,才能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特有的地位。
  其次,实施品牌战略,是商业银行企业治理迈上新台阶后的必然选择。过去几年,在中国政府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银行股权多元化,企业治理极大改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发生转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变化正在有力地推动中国的银行业稳步实现提高竞争力和确立品牌地位的目标。企业治理的改善,为银行在理念上重视品牌、在行动中培育品牌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银行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实施品牌战略,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品牌战略的实施,将使银行从开发单个产品获取利润的阶段,进入到依靠品牌带来无形资产获取综合回报的阶段,这不但有助于银行实现稳定发展,而且能在同质性较强的商业银行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稳定和强化银行的市场定位。品牌形象的奠定和品牌系列的形成,还将为银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对外,同一品牌及其系列能在市场上产生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形成竞争合力;对内,可以使银行在信息资源利用、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引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产生集约化优势,实现资源要素在银行系统内的优化组合。
  第四,实施品牌战略,是银行实现整体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品牌战略与企业治理、人才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等一起,共同组成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品牌战略不仅是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体战略的联结点和着力点。银行改革发展管理各方面战略的实施,不仅要体现品牌战略的要求,而且要通过品牌的提升来检验其实施的效果。由此可见,成功实施品牌战略,是银行实现整体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二、以持续、创新、和谐为准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处于改革开放快速推进进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一个重塑品牌、提升品牌价值的历史阶段。要成功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借助中国银行业改革带来的契机,使品牌建设与银行的整体定位、整体战略相结合,从根基上提升银行的品牌价值。
  一是要明确公司定位,累积品牌优质内涵。能否建立银行的强势品牌,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放眼世界,国际著名品牌的培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两百年的努力,因此,作为服务型公司,银行国际化品牌的塑造,要把着力点放在依靠持续的、有历史传承的产品和服务积累、经验积累、能力积累、社会资源的积累上;要把着力点放在通过综合比较,实现异同化定位,改变长期以来同质化特点明显的问题上;要把着力点放在处理好利润最大化和信誉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上,以诚信为核心,坚持诚信最大化,实现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完美结合。
  二是要学习国际经验,提升品牌建设水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开放速度最快的行业,打造国际化品牌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形势所迫,环境所致。打造国际化品牌,就是要参照国际标准,按照国际先进银行的通行做法,引进现代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形成后发优势,就是要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培养、巩固和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是要增强创新能力,保持品牌生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品牌生命力常青的根本保证。打造银行品牌,离不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借鉴。自主创新,是构建品牌基因的保证,具有自己个性的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一家银行的品牌DNA,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形成,否则就会失去独特的竞争力,失去品牌延续的基础;集成创新是保持品牌继承性和延续性,发挥品牌规模效益的有力手段;消化吸收借鉴是实现品牌快速丰富内涵,保持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当然,服务于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的创新,还要注意新产品、新服务对品牌风格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要注意面向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四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夯实品牌建设智力基础。品牌需要人才去打造,品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银行要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从战略角度规划银行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每位员工都能从其自身特点出发提高业务技能和素质。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探讨新业务的特点和人才的需求,建立系统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方案,努力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为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五是加强战略管理,增强品牌战略执行力。好的品牌战略,不仅在于其符合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必须使之渗透到银行经营的各个层面,内化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推动,打造个性鲜明、联想丰富、高价值感、高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强势品牌。因此,必须重视战略管理对品牌建设的关键影响,加强品牌战略与经营管理的连结度,强化品牌战略执行力,整合银行内部资源,协调各子品牌的发展,增强总行垂直的管理能力,保证全行品牌战略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三、以建设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为目标,实施交通银行的品牌战略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交通银行已经实现了深化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已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在今天这个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公司精英济济一堂的时刻,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交通银行关于品牌建设和品牌战略的一些思考。
  再过两年,交通银行就将迎来百年大庆,作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民族金融公司,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不但有着中国早期银行家对振兴民族金融、服务中华大众的历史积淀,也有着改革开放后创新求变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银行将早期办行所奉行的“诚信重义、稳健经营”宗旨,与重组后倡导的“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银行信誉”宗旨紧密结合,着力营造既有丰富深厚的历史传承,又充满时代活力的新型银行品牌形象。
  二十一世纪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机遇,将交通银行又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2017年6月,交通银行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三步曲,成为国际公众持股银行后,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舞台,新的战略构想,既向我行提出了重塑品牌的历史任务,又为我们提供了重塑品牌的历史契机。将百年品牌国际化,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按照交通银行在上市以后,全力打造国际公众银行、创新型银行、综合性银行、经营集约化银行和管理先进性银行的战略构想,按照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的要求,结合百年传承的诚信重义精神,我们将交通银行的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为:卓越的诚信品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负责的公司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在2017年启动了新的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我们借鉴国际银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根据“核心定位、统筹管理、突出特色、系统推进”的指导思想,体现“高品质、高效率、负责任”的品牌本质,制订了覆盖前中后台的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整合了境内外机构的品牌资源,正在全力打造交通银行的形象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客户品牌和文化品牌,形成立体化的品牌体系。
  推进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是现代公司实现高品质生存、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交通银行将依靠自身的努力,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围绕银行战略转型的整体要求,全力打造价值卓越、客户信赖、国际一流的品牌新形象,与大家一起,在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探究、奋力前行!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