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良性互渗[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以上世纪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为语境,以古代诗词的母题在黄�先生的歌词流变为案例,用价值判断的方式,研讨中西方文化互渗的状况。可以说,黄�词中古代诗词母题的流变形态是良性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西方文化工业机制为外延的互渗状况。在经济全球化深入的今天,国产文化工业如何保持民族性,又能与西方文化对话,黄�词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和借鉴。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良性互渗 母题 流变 消费文化 文化工业
  作者简介:杨光影,男,(1987―),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导师阎嘉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总论
  既然是通过中国古代诗词的母题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语境的流变为案例来论中西方文化良性互渗的具体状况,不妨先阐释一番流变、母题的概念,并简要的介绍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的状况。
  首先是所谓流变,《文心雕龙•通变》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阎嘉之《文学理论基础》据此释流变为“继承与创新的或‘通’与‘变’的过程”〔1〕。
  其次是母题。对于母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采用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母题视为一种从古至今连续的、相对稳定却又有新变的主题――“小说创作的文化性母题是时代的文化主题的艺术体现。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2〕、“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3〕
  中国古代诗词历经诗三百、古诗十九首、盛唐之音的辉煌再到明清之回溯余波,在时间大浪的淘洗中,渐渐析出一些母题。本文从这些母题中抽出三类:爱国郁结,伤时,侠义,以便进行具体略论。
  这些母题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的流变着。特别是近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渗透,让母题的新变更为鲜明。而73年代后以“灵活积累”〔4〕为动力的新一轮时空压缩以及导致的生产周期和消费速率加快的消费文化的冲击,使古代诗词母题的流变更为剧烈。
  上世纪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的具体状况是:首先,香港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相对成熟;其次,香港作为世界金融重地之一,灵活积累为动力的时空压缩在香港很明显的表现着,如消费速率加快的消费文化(发达的时尚、电影、唱片、演唱会等文化商品大量生产与迅速的被消费);再次,香港地处国际港口,文化多元并存的状况长期存在,,古代诗词母题在此影响下不断的流变;最后,香港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较为完好。由此看出,古代文化在香港虽然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却未受到政治权利的颠覆打击。
  本文以8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黄�先生的歌词为案例。黄�集作家、词曲家、学者于一身。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他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伴随着香港电影《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黄飞鸿》、《梁祝》等陆续走红,黄�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其中《上海滩》、《沧海一声笑》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
  关于中西文化的互渗,笔者从价值判断出发,大致将其划分为良性和恶性的互渗。良性是没丧失自我文化同时又能与西方文化工业接壤,是以民族身份为理想读者的互渗;而恶性是丧失自我文化,内核和外延均被文化帝国主义所奴役,其理想读者是西方读者的。
  我认为,黄�词中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流变,是以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价值观)为主要内核,以西方文化工业机制、消费文化语境为外延的互渗。从价值上判断,西语论文题目,这是一种没丧失自我文化价值观同时又能与西方文化工业接壤的良性的互渗状况。
  以下分别从爱国郁结、侠义、伤时等三个古代诗词的母题论述其在黄�词的流变中体现的中西文化良性互渗的状况。
  爱国郁结
  屈原《离骚》中“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爱国郁结在古代诗词烙下印子。每当人遭遇(或即将)国破家亡之境遇,深受忠君爱国文化熏陶的汉民族文便将故国之郁思寄于诗词之卷轴,而诗词传统乃至文化传统的传承,使此思涓流不息,渐渐形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爱国郁结。这种母题是沉郁的、压抑的叹息,而不是哀嚎。
  此种母题明显的体现是在南宋词上。靖康之变让汉民族政权失去了中原。流落南方的词人们思故国之怀,,将国家的不幸与自身命运的不幸融为一处,系在词上。
  南唐后主李煜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王国维谓之“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然辛弃疾之笔墨: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亦是血书,是沉郁和吟叹之血书。被后世称为豪放词的辛词,其实更多的只能低叹“可怜白发生”,只能低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而清词又再次形成此气候。阳羡派代表陈维崧如此写道:“故国十年归不得,旧田园总被寒潮打”(《贺新郎•赠何生》)。又如《贺新郎•蘧庵先生五日有鱼酒之饷醉后填词》、《扬州慢•送史蘧庵之广陵》,痛悼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扬州抗清殉国的壮烈行为,着墨不多,哀思沉至。
  值得注意的是此两类人的身份和“他者”有共同之处。所谓他者“是殖民话语把被殖民者创造成的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5〕文人根在亡去的政权或土地,却生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政权统治或地理维度之下,儒家的“忠君爱国”和现实境遇的矛盾导致他们的爱国郁结。
  香港社会的黄�一代华人的“身份”,应该说比南宋、清初的汉人文人颇有相似之处。未经“五四”新文化的香港,保存较多传统文化。他们的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忠君爱国的思想仍然在他们身上传承。但另一方面却处在英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统治下。现实身份与根的矛盾,让黄�这一代香港人颇多的继承了爱国郁结,且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有所新变。
  这类母题的体现以黄�《我的中国心》为代表。我们不妨在细读法中发现这首歌词的爱国郁结。词很朴素,很简单,然而打动人心的正是“豪华落尽见真醇”,是“真切如此”。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此境中有一位“叙事者”。在倾诉爱国郁结。这位叙事者的身份可以是香港华人,可以是华侨,总之是一位“他者”。他流落于他族治下,河山只能在梦里,与 “天遥地远,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赵佶《燕山亭》几分类似。他深感祖国国运衰微而世道纷乱,他痛心不已。但是“不管怎样”都无法改变他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洋装显然是借喻西方政治、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虽然“洋装”凭借其政治经济的强势,成为享有统治地位的文化,但“我”的内核已烙上了中国印。词人用“烙上中国印”“穿洋装”的组合来表达叙事者的身份是合适的。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西语专业论文,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长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重千斤”和“上中国印”相应和,是根的认同。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末了,词人和叙事者皆表达了血脉未断的心声。综上,此词的意义上升为现实地位与理想文化身份相矛盾的人表达族群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心声。这无疑扩大了传统诗词中忠君爱国和心忧天下的爱国郁结的内涵。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苦苦寻求理想身份认同。

  伤时
  中国古代诗词的“伤时”母题大概始于“群言之祖”(《文心雕龙•情采》语)的《诗经》,如《采薇》中的“夕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子“依六经之义”(王逸《楚辞章句•序》)的《离骚》亦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古诗十九首》这中‘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总之,伤时这一脉母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未有断绝。
  受古代诗词作用颇深的黄�在创作时不可能不受此母题作用。只是在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此种情怀有继承,又有变数。
  以下以《上海滩》为案例析之。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江水”。在历时上看,“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符号。《诗经》中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但一提到江,很多人都会联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滚滚长江东逝水”。“江”更多的二级能指是伤时(“人生如梦”)的嗟叹。从共时上看,“江”和“浪奔”的组合,突出的是“逝水如斯乎”的唏嘘。而伤时母题寓于“江”这个文化符号上,也是“兴”的手法的应用
  下面“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与“是非成败转头空”相似是世事纷纷而江自流的感叹。
  但此词毕竟产生在电视文化工业的运作下,这决定了伤时母题必定发生新变。
  由于这首词是为电视剧《上海滩》服务的,剧情的主题决定了歌词的主题。
  《上海滩》是电视工业制造出的无数流行电视剧中的经典,讲述的是乱世儿女情。于是,词中的伤时更多的渲染联系住此乱世儿女情。“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而古诗中戍役及个人的家国的生命之内在体验则被淡化了
  侠义骨肠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侠义母题在古诗中是存在的。而诗歌中的侠义只是中国古代侠文化的一份。《史记•游侠列传》中荆轲“就车而去,终以不顾”和高渐离“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是侠者的经典形象。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无论是荆轲还高渐离,或是游侠儿都是以身报国的侠之大者。
  在黄�词中,有大量的含有侠义骨肠的母题,而这些词大多数是配合电视剧和电影著作的。其母题的内涵在承“伸展正义”“为国为民”的同时有较大的新变。
  以下以《沧海一声笑》为案例详析之。
  《沧海一声笑》之词是黄�为电影《东方不败》而作之。电影《东方不败》解构了原著金庸的《笑傲江湖》中的反面角色。其为新武侠开宗立派之作,武打设计写实种加入唯美与浪漫元素,金庸原著的意境被刻画的惊心动魄,美不胜收。摒弃传统武侠片中舞台程式化的武打动作设计,镜头角度多变,应用快速剪接使每个动作呈现运动中的节奏感,气势凌厉,力破万钧。而《沧海一声笑》极大地渲染了这种意境,让消费者与之共鸣。
  《笑傲江湖》的大侠令狐冲在为天下的同时,“侠”更多传达了儒家“功成不受爵,长辑归田庐”的理想,也有“饮食男女”的自然之欲。但其指向笑傲,笑傲在心境,是风清扬之“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这“笑傲”在《沧海一声笑》中有较深的表达。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滔,谁负谁胜出天知晓”。天是三才之首,主明为尊。此处,更意指命运的安排布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自刎乌江前叹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而《三国演义》载司马徽说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沧海一声笑》继承了古人对天的敬服与遵从。
  《原诗》说 “胸襟,诗之基也”。词的开头便以大胸襟表现“笑傲”风范。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汹尽红尘俗世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此词此境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正是风清扬这样的大侠方知。而东方不败在成败的执着与欲望中痛苦的立身江湖,最终神魂具焚。
  “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只有观看秋月春风吧古今事托于笑谈中的侠者才能得出此景。
  
  注释:
  〔1〕阎嘉:《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页
  〔2〕吴予敏:《论新时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价值观念》,《小说评论》,1988年第5期
  〔3〕谭桂林:《论长篇小说探讨中的母题略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0卷,第6期
  〔4〕(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第45页
  〔5〕阎嘉:《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10页
  〔6〕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0页
  〔7〕同上,第471页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