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学模式分道扬镳端倪[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我国流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比较具有诸多弊端,做为教育奠基人的孔子与苏格拉底,深深作用了中西方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略论两种教学模式的相似与异同、以及各自的长短,寻找两种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分道扬镳历史根源,试图说明的问题在于,面临现代化与人的发展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孔子 苏格拉底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7)09(b)-0065-02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少有人象他们那样,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深远作用。两千五百年前是世界文明发展“轴心时代”,春秋战国与古典希腊,分别代表上古时期中西方文明辉煌成就;孔子所创立儒家伦理与苏格拉底所奠定的理性认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与西方的价值体系开始分道扬镳。一定社会制度不同特征总是伴随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产生于那个时代的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苏格拉底与孔子分别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奠基人,当我们面对中西方科学发展历史异同,不能不反思两种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历史异同。
  1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模式,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措施、教学评价等因素。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认识。教育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会表现为教学模式。
  人类初级教育活动产生于远古时代,依赖于感知与经验,长辈与族长具有权威性。中国古代教学模式是注入式或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直接继承远古模式某些特征,教师实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
  17世纪,夸美纽斯做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奠基人,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理念,提出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的教育准则,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循序渐进等一系列教学准则,最早阐述了班级制、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等。到了19世纪,赫尔巴特则把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做为教学基础引入教学中,创立四段教学法。20世纪初,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基本采用这种模式。50年代,我们又接受了前苏联凯洛夫与赞科夫教育思想,采用凯洛夫的“五环节”,以及赞科夫的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准则。任何教育模式能够移入中国自有中国特色历史基础,中国具有悠久的古代注入式传统,更容易接纳这样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产生于现代教学模式之前,我们通常把这样教学模式称为传统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的优势无可置疑。特别是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尖端人才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至今仍被我国广为利用。但是,“一切皆变,一切皆流”,走出封闭状态的中国人在现代教育发展比较中,更感到了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虽然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知识。但缺乏思维能力培养,难以建构个性知识结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为了应试进行复习与巩固,浪费了学生精力,加重了学生负担。
  现代教学模式产生于20世纪初,随着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杜威的实用主义在教育领域广为运用,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广泛运用于教学,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现代教学模式五彩缤纷,可以列出的达几十种。
  现代教学模式兴起后,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退出,纵观世界现存教学模式,仍然具有两大阵营,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前者多流行于西方国家,后者多流行于东方国家,两种性质的教学模式也曾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代表传统教学模式的前苏联与中国,能够迅速崛起并在某些领域领先于世界,的确与传统教学模式之所长有关。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完美的,两种模式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方面各有短长,但从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的趋势看,现代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有优越性与合理性。
  2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模式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方教育奠基人,寻找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历史根源,对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总会看到相似性与异同性。
  2.1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1)教育对象,坚持“有教无类”思想。做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但孔子具有君重民轻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苏格拉底则不然,他认为人人都需要获得知识,那是神所赋予的。
  (2)教育内容,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他们都把道德修养做为教育重要内容。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都是注重身体力行、节制自律。但孔子的德以礼为基础,而苏格拉底的德是以法学与理性的至上精神为基础。
  (3)教学手段,开创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更是现代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起源。但孔子用启发措施教人理解已知,西语专业论文,而苏格拉底则教人探究未知。
  (4)教育目标,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讲究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统一,孔子的“六艺”教学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德智体而展开,而苏格拉底更是在西方教育史中首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与目标。
  (5)教学典籍,述而不作。他们都是没有留下作品的伟大思想家,成果都是由弟子整理。述而不作的原因或许由他们的理念所决定,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切真理都在古代圣贤那里,教师只能传授,没有必要创作了;苏格拉底的理念是,“认识你自己”,人天赋具有知识性,后天感官困惑才发生遗忘,学生只能发现或提取先天具有的知识,教师只能是助产士,也就不需要创作。另外,他们尚处于古代教育的初始阶段,一切都有待于完善。   2.2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模式异同性
  (1)维护与批判现存制度: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2)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系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3)偏感悟与重逻辑: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异同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这样的异同性直接作用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
  (4)尚贤与爱智:孔子做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
  孔子教人以信,苏格拉底教人以疑。树立权威与不树立权威,历史的作用会截然不同。“畏圣人之言、信而好古”,就束缚人的创造精神。“大成先师”似乎立于真理巅峰,三千弟子,两千年历史,谁能超越孔子?苏格拉底的学生则不同,“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希腊三杰”,体现超越,柏拉图绘制了理想国蓝图,建立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亚里士多德成为百科全书式学者。西方不承认个人可以掌握终极真理,新思想总是层出不穷;中国的古代学者几乎是注释式。
  (5)尊权威与崇平等: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专制与民主的区别,决定师生的关系不同。孔子称学生为“小子”,师生之间有尊卑之别,不容商量与批驳。雅典是民主制度发源地,没有权威,学生可以反驳,社会制度的专制特征决定教育模式的独断性,社会制度的民主特征决定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6)注入式与助产术:孔子的启发式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状态,教学的基本措施是依靠注入式进行传授,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关于今天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学生依赖于背诵、记忆、模仿、复习。苏格拉底则注重个体思维过程的逻辑与思辨,“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不是给人知识,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看苏格拉底的谈话记录中典型案例,就不难看到这样的特征。助产术应该是人类最早的发现学习法。
  3 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现行教育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比较中西教学模式异同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与苏格拉底时代。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社会异同性决定着中西古代教学模式的异同性。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中国与西方的古代教育模式的开端,作用着两千多年的中国与西方的各自教育发展。教育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联系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异同会直接作用到教学模式的不同性质,理性与感性的认知倾向会直接作用到教学模式的不同内容。做为中国与西方古代教学模式的起源,具有某些同一性是很正常的,认识异同与反思自我更具有现实意义。纵观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依赖于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但科学并不是领先的,因为科学的诞生依赖于一定的理论体系,没有完整的定义与公理,建立科学是不可能的。科学的落后与教育是有一定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发展逻辑抽象能力的。
  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又反影响于社会存在,特别是通过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主体要素中;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制约,特别是受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的直接制约,同时教学模式又反影响于上层建筑。纵观“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那么辉煌,虽见分道扬镳的端倪,但差距没有近现代这样大。再看今天中国与西方现代化的异同,以及受儒家文化作用的东亚国家的变革与崛起,不得不反思传统主义教育的危机,尽管这种模式曾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面临现代化进程与人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具有了更多的不适应性。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固步自封是没用希望的,只有变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当然民主化的发展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异同总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追溯孔子与苏格拉底时期就可以看到分道扬镳的端倪,这些异同的客观存在是与多方面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孔子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是传统社会的特定产物,对现代化发展具有许多不利方面,面对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异同,通过对比有利于反思与修正自身缺陷,有利于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 柏拉图,西班牙语论文,著.苏格拉底的申辩[M].吴飞,译.华夏出版社,2017.
  [3]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2017.
  [4] (美)格罗斯,著.苏格拉底之道[M].徐�,李思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 李汉潮.东西方教学法的比较与启示――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J].中国成人教育,2017(16):151-152.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