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西文化的相互渲染[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目的从文化领域入手,研讨中西方之异同,从而共同发展。措施从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入手,解析其共同发展的意义。结果要使文化事业拓展,不是中西方任何一方文化可以独霸鳌头的,而是多元文化。 结论中西文化是在多元共同发展中走向统一的,在统一中又存在多元化,但同时还要保持自身的谨慎性。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文化异同多元 统一 渲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16-02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宗教和哲学在精神文化中占有关键位置。文化的传播是不是深入要看两种甚至多种不同文化间的文化传播有没有宗教和哲学意义上的交流与融汇。传播文化的一方为了使文化传播得更好,会依据受传播一方的具体情况对宗教哲学、思想作出形式与内容上的改变,那么接受传播的一方就会依照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创造、完善外来的文化,这种一来一往的传播与接受行为就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基础。
  我国已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在中国学术探讨中关注最多的文化交流就是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因为随着中国转型期的到来,中国文化也正在处于重建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这些都使得我们要通过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方的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来为目前的世界体系理论重新给予审视和判定的目光。所以,人们要将目光重新放回明末清初的那个世界近代的起点,在那里,探索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互动的所有秘密。
  例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就很重视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探讨。在他看来,在1600年前后发生的极为有趣的事就是明末时期的中西文化间的交流,这是两个完全不同且各自发展的伟大文明的第一次真正接触。然而他的探讨重点并非在此,而是在于西学东渐以后在中国引起的文化冲突。早期,他有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明末时期的欧洲和中国的思想、文化完全不同,即使有相吻合的地方也只是表面现象,它们之间的分歧才是最根本存在的。而到了1985年,他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一书中更将这一观点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他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中国人和欧洲人的思维模式、世界观等都是完全不同的,两者间的这种异同加上当时中国的社会组织和政治体系,为基督教化设立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不管怎样,在学者看来,明末清初的文化传播是从西方向东方的单向传播。而在这场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西方人占积极主动的位置上,甚至可以说是有侵略的野心,而中国人完全与之相反,不仅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根本没有什么自主性。而从传播的结果上看,西语毕业论文,西方文化在这场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扩大了势力,而中国文化却在此过程中遭到了冲击,所以这场文化交流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胡适是"全盘西化"思潮的"始作俑者"。"全盘西化"之所以引来如此多争论和批判,是因为国人普遍认为只有百分之百的西化才是全盘西化,连百分之九十九也不能算入全盘西化内。最后,为了避免文字上的争议,连胡适自己也提议说:"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充分世界化’。"所以说,大多数人对"全盘西化"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全盘西化包涵一种中国再次被侵略的意义。全盘西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如今的中国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如何面对东西方文化,如何面对经济科技远远超过中国的西方。回顾过去,在唐朝那个外国来朝的时代,即使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向往,也没有国家实现全盘东化。而他们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一样远远超过了中国。相反的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全盘西化呢?盲目的追随只会乱了中国自己发展的步伐。中国文化从起源开始,就推崇德性。无论盘古、女娲、尧、舜这些被我们称为文化文明始祖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品德高尚、克己让人、公而忘私、博大胸怀、以天下为己任。而在西方,《大英百科全书》中阐述人们普遍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对塑造西方文化观念标准有精确的看法。从神话传说开始就崇尚暴力英雄、"野蛮"的英雄。 中国在很早就把"野蛮"和"文明"区分开来,在西方还远远没有认识到的时候。在当今社会,西方国家成了"文明 "的代表,而这些中国自古就推崇的品质却没有被中国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已经整整1500年没有自己独立创造的发明,而西方以及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都已经赶上了中国,甚至有的都超过了中国。
  在文化传播学中,有这样一种规律,强势的文化就像是一条河的上游的河水,而弱势的文化就像是一条河的下游的河水,正如高处的河水必将向低处流去一样,强势的文化一定会向弱势的文化流动,会将弱势文化淹没,甚至会将弱势文化取代。在很多学者看来,由于所有文化间存在的异同和文化传播的这种趋势,使得各类的文化交流都不可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而他们认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间的冲突的发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文化间的融合。而随着张西平探讨结果的出现,使得我们对文化传播交流的这种规律有了一个重新的思考和判断。因为张西平的探讨成果为"文化交流有平等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打破了传统认为的"金科玉律"――水往低处流,打破了"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的文化传播通则,认为在历史上存在过平等的文化交流,并且在将来的文化交流中也有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应当把思考的起点重新放回到平等对话当中,继续思考和探索中西文化怎样融合。
  其实,在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时候,很多学者已经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看作是文化传播中的有利益冲突的不能相容的两股势力。加上西方文化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拥有的某些优势,使得人们在讨论中西方文化的时候更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扩展上,西语论文题目,而完全忽视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这也就强化了学者在进行探讨时的民族情感。
  实际上,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对方文化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自己文化传统不断重新审视和定义的过程。两种文化间的异同越大,扩展的新的文化世界也就越来越大。因此,两种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并不意味着将两种文化合并为一种文化,而是通过各自的不断扩展来实现所有文化间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所以说,中国必须重建自己的文化,中国人必须重塑自己的习惯和品质,传承中国部分丢失的优良品质。中国曾经长期作为世界的中心,但在发展中放慢了脚步被西方国家赶上。 所以中国不是一张白纸,盲从并不能进步,几千年的文明要求中国必须从自身做起,一切的改革和重建必须基于中国的情况。此外,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可能会不可避免地要继承一些全球化的东西,和世界各国共同进步,但部分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跟上全球的步伐,更完善中国,目的是找回原来的中国,可以引领世界发展的中国。
  参考文献
  [1]Gernet,ChinaandtheChristianImpact:AConflictofCultures,Cambridge,1982.
  [2]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探讨前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106页
  [3]叶馨.中西文化异同下的文化义探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05期
  [4]Davis, Linell著.《中西文化之鉴》.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 2001年
  [5] J.Gernet著. 于 硕,红涛,东方译.《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4 月版
  [6] 赫德逊著.李申等译.《欧洲与中国》.中华书局,2004年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