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互联网财经报道的异同[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西方财经媒体进驻中国互联网,对中国本土财经传媒形成冲击。本文以中西互联网专题报道为例,研讨中西财经媒体互联网报道的异同。相较而言,中国本土媒体在信息的整合、略论、预测方面逊于西方媒体,缺乏受众意识,实用性不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互联网;财经;专题报道;异同
  在中国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许多西方媒体纷纷进驻中国互联网,与中国本土媒体形成竞争生态。财经报道的态势尤为突出。《金融时报》推出FT中文网,以财经略论性报道见长,路透社中文网的前瞻性报道则非常显赫。相比之下,中国第一财经网、财新网、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中国主流财经媒体的视角和风格趋于同质化,在竞争中稍显劣势。现以互联网财经专题报道为例说明中西互联网财经报道的异同所在。
  1 语言
  西方财经报道的语言简短明快、术语少,信息集中,层次分明,清晰流畅。在报道中国2017年GDP增长目标这个信息点时,路透社中文网只用了一个短句:“今年制定的增长目标为7.5%。”而财新网的陈述是:“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为7.5%。”这条信息的重点是增速目标,至于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制定等属于背景材料,而财新网把核心信息放在了最后。类似的报道语言在中国本土的财经报道中很常见,核心信息往往被掩盖在一长串的叙述中,拖沓冗长,消耗受众阅读的耐心。
  相对中国本土报道而言,西方财经报道的段落精悍,转换利落,逻辑性强。路透社中文网的报道《为省钱、离家近,很多中国农民工不再去沿海地区打工》中,记者仅用三段话就把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表现和作用陈述地很清楚。第一段陈述原因:“最近几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开始聚焦较高端的制造业。”第二段没有多余铺陈,直接用数据描述结构的变化情况,“总体上,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去年增加2.4%,达到2.69亿人,较之前两年增速放缓,前两年的增速分别为3.9%和4.4%。”第三段则直接预测趋势,“杨志明表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以原因-表现-结果的逻辑叙述事实,结构鲜明,段落间的转折自然迅速,便于读者快速获取信息。
  2 内容
  2.1 报道结构
  中国本土互联网的财经专题以消息类新闻为主,解释性报道的比重位列第二,鲜有略论性和调查性报道,更缺乏预测性评论。报道2017达沃斯论坛时,第一财经网消息类新闻占到80%,财新网占到了82%。2017年两会专题报道中,第一财经网消息类新闻占到85%,财新网占到了70%。西方媒体则与中国媒体大相径庭,以略论性报道为主,重在略论和预测。FT中文网在2017达沃斯论坛的专题报道中,略论性报道占到了91%,路透社中文网则占到了87%。西方媒体多以记者专栏进行前瞻性报道和预测性的评论。
  数据新闻中,趋势是核心。西方财经媒体对数据的处理方式和中国不同。西方媒体在公布数据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数据略论和预测,试图帮助受众做出决策。而中国本土媒体通常只公布数据,数据略论较少见。对专家观点的报道手法,中西媒体略微不同。西方媒体采用专家观点和背景略论结合。中国本土媒体经常以专家的个人立场进行通篇报道,全篇尽是直接引语。缺乏了记者必要的存疑态度和批判精神。[1]即使消息类报道,西方财经媒体也惯用将事实和略论预测融合的手法。FT新闻网的消息类报道《中国GDP目标暗示政策走向》在陈述李克强“对GDP目标充满信心”的言论之后,加入略论预测:“但货币市场利率近几周大幅下跌,表明央行已经放宽政策,帮助增长回到正轨。”这类报道糅合了媒体的解释略论,丰富了信息本身的内容。
  整体而言,中国本土财经媒体多流于介绍性报道,会议新闻、长篇讲话占领大幅版面,高质量的经济报道和经济评论寥若晨星。[2]经济类新闻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3]经济类新闻的价值在于它的前瞻性,不仅仅是信息本身。
  2.2 信息整合
  中国本土财经媒体的互联网专题报道信息庞杂、同质化内容泛滥的倾向很明显。中国本土媒体的专题报道数量多,但很多报道的信息点相同。以第一财经网2017房地产专题报道为例,房地产分类调控的报道有:“贾康:房产税普征尚不可行”、“房地产:不同城市分类调控”、“楼市分化成共识,开发商回归一二线”、“总理记者会解读:楼市调控不再‘一刀切’”。四篇报道同指一个主题、一种观点,造成了专题内容的臃肿庞杂。其次,中国媒体显然很少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报道流于成篇的堆砌,信息很杂乱。孤立的报道多,很少把点连成线,综合进行略论报道。以第一财经网的2017两会专题报道为例,涉及反腐的报道包括“李成言:2017年反腐制度突破值得期待”、“2017:反腐持续”、“袁纯清:山西应加大反腐力度”、“周吉平:中石油反对腐败”等,均属于反腐的消息类报道,各涉及了反腐的一个小方面,但并未梳理出反腐的整体动向。这样专题报道缺乏逻辑,并未突出报道重点。
  西方财经媒体在信息的整合略论上做足了功课。专题显示出了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专题通常能整合不同的人、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等方面的信息以立体化报道。在专题报道方面,它的报道数量连中国本土媒体的一半都不到,但各个报道间内容异同性大,以综合报道居多,稿件质量较高。以路透社中文网2017两会专题为例,对于民生的议题采用了五篇深度报道,分别从楼市、污染、上学、看病、养老的角度切入,一篇报道一个议题,系统地将中国现存的民生问题剖析了出来,由点及面,突出了报道重心。
  3 视角
  中西财经新闻的报道视角因为各国的经济制度、文化异同、媒介生态、人才素质的不同,异同较大。
  首先,西方财经媒体更青睐以经济市场中的人为报道主体,而不是政府。西方财经媒体报道中的公司家的观点通常多于政府官员,而中国媒体报道经常站在政府一方,让官员多说话。其次,西方财经媒体选择视角更凸显人性关怀,倾向于选择细节切入宏观问题。2017年两会专题报道中,路透社中文网选择以农民工为省钱而放弃去沿海地方打工的事实来反映“人口红利”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细微变化。同样的现象,第一财经网和财新网用政府报告解读的方式来报道。
  同时,西方媒体的视角还更偏向于研讨趋势和解决方案,极具专业性。中国媒体的视角则更多地反映当下。
  西方财经媒体的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媒体人借鉴。事实上,他们具有更敏锐的捕捉新闻点的意识,能够从普通信息中寻找到独特的新闻点,通过自己的观察发觉到新闻。[4]
  4 结语
  整体而言,在互联网财经报道方面,中国本土媒体稍逊色于西方媒体。归结起来有三点:第一,语言冗杂,鲜有略论预测报道,有效信息少。第二,视角单一,缺乏深度。第三,逻辑性不强,专业性缺失。中国财经互联网传媒还未成熟,西语论文,媒体人的受众意识和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乃�.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3.
  [2]裴毅然.经济新闻学概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9.
  [3]仇学英.热点经济新闻采访技巧[M].新华出版社,1998.
  [4]郭光华,西语专业论文,侯迎忠.优秀财经新闻著作评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4.
  [责任编辑:许丽]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