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文学近况及莱昂的身份-论文
摘要:“莱昂派”(escuela leonesa/grupo leonés)是西班牙当代小说界的重要团体,打破了西班牙文坛长期以来由“马德里派”和“巴塞罗那派”作家占主流地位的局面。他们的著作以故乡莱昂地区的风土人情、论文历史现实、神话传统为素材,追忆被工业文明吞噬的村庄(以及他们在那里度过的童年),描写和批评外省平庸、刻板和保守的小资生活,努力将当地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神话传说融入到后现代小说的创作中,赋予了家乡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
关键词:“莱昂派”;神话;现实;记忆;元小说
20世纪80年代中叶在西班牙文坛涌现了一群出生或成长于西班牙莱昂地区①的作家,他们是路易斯•马特奥•迭斯、何塞•玛利亚•梅里诺、胡安•佩德罗•阿帕里西奥和胡里奥•利亚马萨雷斯等。从70年代中期起这些作家开始处女作(其中一些人以诗歌创作开始其文学生涯),他们的成名作大多是由阿尔法瓜拉出版社(Alfaguara)在80年代初推出的,从80年代中期起获奖频频,②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关注和好评,路易斯•马特奥•迭斯还于2001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院士,西班牙评论界于是把这群作家称为“莱昂派”。 “莱昂派”作家私交甚好,无论是个人的年龄(除了利亚马萨雷斯属“1980年一代”,其他三位都属于“1968年一代”)、生活环境,还是成长的年代、受教育的圈子、社会阅历、政治见解都十分接近。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过多次合作,如1963—1968年他们在莱昂创办了诗歌杂志《天窗》(Claraboya),研讨文学理论问题。 1977—1979年阿帕里西奥、梅里诺和迭斯共同虚构了一位名叫萨比诺•奥尔达斯的莱昂作家,虚称他在内战后流亡美国,佛朗哥去世后返回故土,他们以这位虚拟作家的名义在马德里《民众报》(Pueblo)上了大量的文章,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研讨: 一、莱昂的身份。
在莱昂要求自治的困难岁月里他们挖掘、重申莱昂的历史根源,介绍故乡的著作,如阿帕里西奥与梅里诺合写了游记《埃斯拉河之路》,迭斯在《巴比亚山的故事》中介绍那个山区的风貌,参与电影《故事会》的拍摄,为杂志《莱昂》和《莱昂大地》撰稿。③ 二、西班牙文学近况。
他们远离当时文坛流行的实验主义,主张一种新的小说创作方向,即重新重视情节,文学著作与生活互相渗透,迷恋讲述故事,恢复个人的小领域,把游戏、想象和地方色彩视为通往世界性的途径。这些文章后来汇集在《凤凰的灰烬》(Lascenizas del Fenix,1985)一书中再版,这项合作既是三位莱昂作家生命、知识和文学的一次历险,也是对他们共同的文学意识的表达。 “莱昂派”作家通常以故乡莱昂地区的人、事、景和风土习俗为创作素材,追忆被工业文明吞噬的村庄(以及他们在那里度过的童年),刻画并批评西班牙外省平庸、刻板和保守的小资生活,努力将当地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神话传说融入到后现代小说的创作中。虽然他们的作用远不局限在莱昂地区,但他们的著作赋予了家乡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他们的创作特点体现在如何对待现实,如何在各自的小说中捕捉/重塑现实:迭斯酸甜的幽默,阿帕里西奥辛辣的讽刺,梅里诺对幻想和元小说因素的应用,利亚马萨雷斯的抒情和怀旧。这些作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内心化倾向,展示人性,揭示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回忆故乡的过昔。 路易斯•马特奥•迭斯:对叙事传统的恢复和发展 路易斯•马特奥•迭斯出生于莱昂地区比亚布里诺小镇,法学系毕业后在马德里市政府负责档案处的工作,业余时间从事写作。④“他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很接近莱昂地区的故事会传统,能够把一个小逸事扩展开来,把它支解、复制成多面体。”⑤或许他和西班牙当代另一位著名小说家门多萨是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恢复西班牙叙事传统的作家。他的古典源泉,特别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他童年的偶像)和巴列•因克兰(1855—1936)的小说所提供的营养,使他通过对现实批评性的、嘲讽的观察--—引向幽默和讽刺,机智的意外和被极限形势所阻挡的冒险--—,把故事处理成对我们时代的一个准确的戏谑模仿。 迭斯模仿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手法--—这些作家非常依赖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在他们的著作中具体的城市空间获得了与人物相似的主导地位,在情节的发展中起到重要影响--—,他的大部分小说发生在上世纪中叶西班牙战后的外省(以莱昂地区为蓝本,以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为素材),通过一个轻微变形的、但又被一种宽容的幽默加以缓和了的有色眼镜来观察那里空虚、封闭和保守的生活:“我的个人经历,我的记忆,就好比是小说的空间。 我承认自己属于现实主义,我很难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写作分开,但我对现实有一种幻影式的观点,外省被束缚的那些年滋养了它,并把它变成了一个充满象征启示的世界。我的经历,我的世界好似那个古老的大箱子,一个人不断地在里面翻找,虽然从不是出于怪癖,而是因为有一个吸引人的象征物的世界。”⑥ 《外省车站》(Las estaciones provinciales,1982)的主人公马克斯•帕拉是一位记者,他通过一些调查试图战胜权势:警察的暴力和强势,新闻的审检,政治压迫,市政选举的阴谋,这一切对西班牙外省生活的批评性回忆,构成了对现实普遍堕落的见证。但在这部侦探结构的小说中作家更感兴趣的是对不同人物的刻画,而非情节。主人公与两位女人--—克劳蒂娅(一个没有前途的女演员)和蒂娜(妓女)--—产生了一段超越世俗的爱情,只有爱情才是现实生活中唯一值得赞美和留恋的东西。 另外,在这部小说中车站具有象征意义,它作为一个交通地点,很好地传达了那种迁徙、变换的感觉。按作者的话来说,突然一天早上醒来你感到必须离开某地,在大街的拐角你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与车站相关的是旅行,迭斯视旅行为人类生活的比喻,它赋予或揭示人物生存的意义是迭斯常用的小说结构手法:在《岁月的源泉》(1986)里,一群荒唐古怪的宗教人士,一天外出寻找永恒青春的源泉,他们这次糊里糊涂的郊游充满了一系列未曾预见的相遇和意外。 《充实的时光》(Las horas completas,1990)里的五位神甫应附近一个乡村神父的邀请去那里郊游、喝午茶,在这段有趣的行程中出现了许多回忆和故事,遇见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而这些人又带来了各种奇闻逸事。 《海上遇难者的案卷》(Expediente delnáufrago,1992)的主人公费尔明(市政府的档案员,与作家本人职业相同)通过手头的档案寻找他的前任赛利塞斯留下的蛛丝马迹,因为这位陌生的同事在官方文档中留下了一份遗嘱,其中包含了一部秘密的著作。为了找到他以及相关的证人,费尔明也进行了旅行,一次人生之旅。他追踪同事失败的经历线索,从中认清了自我,开始走向成熟。 《迷失之路》(Camino de perdición,1995)则讲述了塞巴斯蒂安•奥多姚受企业的派遣,外出寻找失踪的同事过程中所遇到的数不清的插曲和经历。小说的结构类似于“流浪汉小说”,主人公寻人时不断穿梭往来于各种旅行之中,同时在这部著作中马特奥•迭斯开始构建一个想象的外省,在它的南部存在着一个所谓的塞拉玛地区。他开始拥有自己的虚构世界和小说舞台。⑦ 迭斯笔下的人物要么古怪可笑又充满活力,要么是“失败的英雄”,常常遭受的身体缺陷是他们人生失败的写照(《外省车站》和《岁月的源泉》里的许多人物都是残疾人)。他们无法实现自我,但常常坚持一个寻找的过程。其中很多是宗教界人士,对作家来说,他们代表了某种程度上的神圣和超脱。比如《充实的时光》(迭斯最具塞万提斯小说特征的著作)中的教士,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讲故事。《迷失之路》里的塞巴斯蒂安除了身体上逃离现实,还在梦、酒和性中寻找出路。《岁月的源泉》的集体主人公,一个奇怪的宗教团体的成员,都有暴饮暴食的习惯。只有像他们那样被酒气和出格的冒险迷惑的人,才能够逃脱佛朗哥时期令人窒息的社会政治形势,通过丑陋的无节制和胡言乱语来改变现实。这部小说在继续反映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增加了幽默和变,西班牙语论文,西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