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汉译著作特点与翻译标准略论(5)[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然而,对于和歌A还有一种解读,有学者认为这首和歌是“遭厌倦而被抛弃的人的哀歌”,根据之一是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共收录43首恋歌,将近半数,编者不会选一篇单纯体恤农家辛苦的和歌作为《百人一首》的卷首开篇。根据之二是,在日语中“秋”和“厌倦(厌)”同音,所以著作是表达被爱情抛弃、失望的人所遭遇的困苦与悲伤。如果按照这个理解,我们列出的三篇译作都没有一字能引发读者感悟到这是对于“被爱情遗弃者”的诗作,也就是没有领会原作的精神本质,没有表达出原作的语言意象,是翻译的失败。三篇译作如果有旁白或说明,a、b、c尚可引发读者联想,体会到“失意者的悲哀”,b则完全是写景写实,近乎白描,缺少情感隐喻。此外,如果肯定译作c是“被弃者的哀歌”,则“金黄的原野”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暗喻被弃者曾经有过的荣华和辉煌,以此愈加反衬出“被弃者”今日之凄凉,译作c则在思想上更加接近原作,更具文化价值。

  总之,译作的思想在不同译者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我们从语言的前后呼应、隐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原作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境出发,得出对三篇译作各不相同的结论。直译原作,可以得到汉诗美文,但是难以兼顾原作思想,兼顾思想就有超越原作字面含义之嫌,得不到“忠实原文”的评价,一直以来,翻译活动始终在这样的矛盾中挣扎。我们说,著作是作者的思想反映,翻译的目的如果只是追求语言的字面意义以及遣词的优美,那么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可能就会被列于末位,被忽视的结果就是思想内涵得不到充分表达。试问,一篇缺少思想内涵的著作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何在呢?所以,在关注字面含义准确与否、译文是否优美雅致、译文是否完全呈现作者的思想方面,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是最重要的。

  译者在原作和译作之间架起了桥梁,原作与译作是作者和译者通过不同语言对同一思想的表达,原作是作者将其在生活中感受的、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的抽象化的形象通过思维加工、取舍,使之具象化的结果。译作是译者通过阅读理解原作形成对原作、作者思维的意象(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进而借助语言功能将意象化的思想具象化。简而言之,翻译的工具是语言,翻译的目的是传递思想,读者阅读译作的过程也就是理解原作思想、体会译作语言魅力的过程。如果译作的思想超出或改变了原作,则是翻译的失败。

  4 结 语

  和歌的翻译乃至于诗歌的翻译标准必须是多元的。翻译活动涉及人(作者、译者、读者)和著作(原作、译作)两个维度:原作与译作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交叉不完全包容的联系;作者、译者、读者无论是通过原作和译作还是不通过原作和译作,在社会艺术这个大的背景条件下,都存在某种关系,每个翻译标准都倾向于原作、译作、作者、译者、读者这翻译五大基本要素的关系中的某一种关系(如图1)。

  

  翻译的过程就是原作的思想经过作者的思维从抽象到具象、再通过译者的思维从意象到具象,最终传递给读者具象化结果的过程。翻译过程中,作者与原作、原作与读者、作者与译者、译者与原作、译作与读者、译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语言传递思想;译者与译作之间只是语言的再创造,日语毕业论文,译者思想不可加到译作之中;作者与译作、原作与译作之间只传递思想(如图2)。制定翻译标准一定会受到这九个联系的制约,偏重某一联系,评价标准就将发生变化。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