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主体性思维下莫言《白狗秋千架》的日文翻译(3)[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总的说来,从提升软实力、语义的略论以及读者群的划定这些译介的实际需要出发,相辅相成,艺术主体性为类似莫言著作的中国文学译介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艺术主体性思维下的译介主要形式

  在《白狗秋千架》中有很多独具中国特色,蕴含地方艺术,包含俚语、口语、方言等的形式丰富的艺术负载词。包惠南等在《中国艺术与汉英翻译》中给艺术负载词这样的定义: 所谓艺术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艺术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

  这些词附带的艺术背景和引申意义使得在日语词汇中很难找到其准确的对应。 文学翻译受著作体裁、艺术背景等的制约,其艺术性很难表现出来。 而艺术负载词比起一般词汇所独有的就是其负载的艺术信息。读者对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艺术预设。

  这就对译者和阅读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通过联想将词义转化。 所以通过何种方式译介,以及读者在阅读译本时是否能领悟原文表达的含义,是否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扰等都成为一个译介的难点。译者吉田富夫在《白狗秋千架》中也采用了一些翻译策略来体现著作的艺术性。 这里就以《白狗秋千架》吉田富夫译本为例,略论这些词汇的翻译策略,研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跨艺术信息传递。著作中主要使用了两种翻译方式,直译法和直译加注的措施。

  (一)直译+注释法

  既有相同艺术信息的对等语也有相同的表达形式,可将原语用对等语直接转换来传递原文的艺术信息,这就是直译法。而一方独有的艺术,用任何一个译语或表达形式都无法表达原文的艺术信息时,可以通过增加注释来补充说明,这就是注释法。

  纵观《白狗秋千架》吉田富夫译本,大量的艺术负载词都使用了直译加注释的诠释式策略。 如:

  例 1. 原文:我入队前当过一年“赤脚医生”。
  译文:入隊前、わたしは一年ほど“はだしの医者”[文革中にもてはやされた農村の現場を離れない素人医者]をしていたのだ。

  虽然日语中“赤脚医生”有相应的对等语,即直译的“はだしの医者”(裸足医生),但译者仍在词后加了注释 “文革中受人尊敬的未离开过农村的非专业医生”。在注释的提示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原文的历史背景,拓宽知识层面。 其引申出的历史背景关于读者来说具有较大的艺术参考价值。

  例 2. 原文:偷穷百姓的鸡吃,我让你变只落汤鸡。
  译文:民百姓の鶏を盗みやがって。 落湯鶏[スープに落ちた鶏=ずぶれの形容]にでもなりやがれ。

  虽然在日语中有其相对应的词 “濡れ鼠”(湿老鼠),在句型、词性、语法和使用上都较为贴切,但译者为了更大限度上贴近原文和源语艺术,呼应上文提到的“鸡”,对“落汤鸡”使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措施,解释为“掉入汤中的鸡=形容浑身湿透”。

  泰特勒曾经提出三条翻译准则:一是要将原作的意思全部转移到译文上来;二是译文应当具备原作的风格和文体,而且要保全原作的真实;三是译文和原作要同样的流利自如。

  吉田富夫在翻译这个词中对原作有充分的控制力和理解力,非常符合这三条翻译准则,让读者有现场感。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吉田先生也不例外,他将“落汤鸡”解释成“掉入汤中的鸡=形容浑身湿透”(落湯鶏[スープに落ちた鶏=ずぶれの形容]。落汤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掉在热水里的鸡,用来比喻人浑身湿透的狼狈相”。 但汤和热水还是有差别的,说掉入汤中容易引起歧义。 但瑕不掩瑜,吉田富夫译本在用词和注释上还是非常严谨到位的, 准确地传递了原文大部分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等艺术信息,这得益于吉田富夫对两国艺术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例 3.原文:豆腐脑儿
  译文:豆腐脳[ニガリを入れてない柔らかな豆腐]

  直译后加注释,说豆腐脑是“未加卤水的柔软的豆腐”。“豆腐脑儿”在日语中有相似的说法“朧豆腐”。

  但两者有微妙的区别,“朧豆腐”是加了卤水的固态的豆腐,即嫩豆腐。 译者吉田富夫并未抹去其微小的异同性,以示区别而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措施,传达出源语艺术的真实含义。

  (二)直译法

  奈达在对翻译做定义时曾说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源语信息,在此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直译法常常被译者选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