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艺术是对目的语艺术的重要补充,在翻译策略中,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目的,适当地在译语中保留原语所蕴含的艺术异同性,可以起到弘扬本民族语言和艺术的画龙点睛影响。 翻译工作者要对原作有充分的控制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人有现场感。 问卷结果表明, 读者希望看见的也正是源语艺术的实感,异艺术的直译造成的信息遗失和审美偏差会大大减少。 缺少了源语艺术语境,原作就失去了其吸引力和艺术竞争力,这对跨艺术交流是得不偿失的。 直译加注释的译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作,体现了艺术的异同性和艺术的主体性思维。再者读者通过文本注释的阅读和体验,辅以想象力和经验,对艺术负载词造成的词汇空缺进行解读,才能达到与原作中艺术语境的融合,自行弥补了词汇缺失的部分,这必然是一番奇妙而有趣的艺术之旅。日本读者对这种异同没有胡乱曲解,体现了对中日艺术异同性的认可。 (三)拓展艺术交流的网络渠道 虽然网络已成为现代主要的传播方式,但网络艺术市场依然方兴未艾, 没有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系统。 根据调查,当前日本的中国艺术市场远远无法满足日本读者的需求。 我们可以侧重网络传播,通过选拔培养中译日人才、网络编辑人才,在网络上开辟出日语版的中国文学相关网页,拓展传播范围。 纸质图书市场如火如荼而网络市场却异常冷清,能搜索到的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文学著作的日文页面很少,这使得日本读者接触到中国文学的机会寥寥, 这值得我们反思,艺术产品网络新渠道的开拓将是打开日本新兴市场的必要形式。 五、结语 在让艺术“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艺术主体性的新趋向愈发明显,通过译介构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协调机制,与外界对话,加强艺术的沟通、融合与接受。 无论是从文学本身还是战略意义来说,艺术不应该龟缩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日语,艺术的意义就是被更多更广泛地接受,用自己的体验丰富读者的体验,用自己的状态映射读者的状态。 这是它存在的普世价值,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如何进行艺术身份的构建,如何在译介策略上找好平衡点,水平技巧成熟的译者以及艺术工作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