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从知识的角度上来看,可以粗略地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指的是有一定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文字内容。而语言中的意会知识则是存在于个人、团体的特殊联系中,或存在于特定的规范、态度、信息流程以及决策方式之中,它没有独立的载体,因此,意会知识更难理解掌握。同样,语言也可以同样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关于日语,即由假名、汉字、外来语等构成的句子或文章的字面含义可视作显性部分;而字面以下所包含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都可以成为沉淀在显性意义之下的隐性部分。语言来源于社会,是社会艺术、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理解语言就必须从了解语言背后的隐性知识着手。 近年来国内外已出现了一些对于从隐性知识理论探讨教学改革的探讨成果,主要集中在教育及教育改革领域:一是从宏观角度研讨意会知识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有:石中英的《缄默知识与教育改革》、唐京、冯明的《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石中英的《缄默知识与师范教学》等。另一个角度是从隐性知识研讨具体领域的教育改革。主要成果有:杨金鑫的《内隐学习探讨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启示》、申继亮等的《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水平途径的内隐理论探讨》、张怀建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教育》、张东波、赵守辉的《隐性及显性语法知识与第二语言阅读》等。 这些探讨成果,对隐性知识在正确理解和翻译日语的方面关注并不多。本文希望从隐性知识的角度来研讨日语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日本从弥生时代开始,长期受大陆艺术的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民族艺术对语言的作用,有些是外在的,但更多是作为隐性因素,在无形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日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隐性知识,在语言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中理解语言。能否更深程度地把握语言后面的日本艺术,是正确理解日语的关键。 2 内外之分 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身边的各种社会联系划分为由近及远的三个范围,根据范围的远近,来选择适当的使用语言。这就是所谓的“内”与“外”的区别。根据中根千枝的探讨,日本人通常将与自己交往最为密切(或天天见面,或保持最紧密关系)的人群划为第一集团;时常有交往,但关系不太密切的人群划分为第二集团;从来不交往,或没有可能交往的人群认定为第三集团,见图 1。【图1】 也就是说,相对第一集团来说,第二集团是“外”;但是相对第三集团来说,第二集团又变为“内”了。这种“内”与“外”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所以,关于同一个人,有时候使用尊敬语,有时候又使用自谦语。 例:皇太子妃雅子さまの体調に関し、宮内庁の林田英樹?東宮大夫は13日の定例会見で、「散策など積極的に体を動かすことが増え、気持ちの切り替えも早くなってきている」との医師団の見方を紹介、「ゆっくりではあるが、着実に快方に向かっていらっしゃる」と現状を説明し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