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式的语言学视角[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认知模式是一个出现在各领域的高频率的术语。从语言学的角度研讨和认识认知模式,以期对其在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模式;命题形式;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模式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领域中,如哲学、医学、经济学、法学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因此,对其定义也不一,但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研讨认知模式的定义、本质和组成,英语毕业论文,希望能科学地认识认知模式。
  一 认知模式的语言学定义及组成
  1 定义
  Lakoff(1987:126)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2 组成
  认知模式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下四个方面:
  框架语义学(Fillmore ), 认知语法(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隐喻和转喻理论(Lakoff and Johnson ), 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
  (1)命题形式(Fillmore’s frame semantics )
  它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对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联系的认知,英语论文范文,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人类一部分知识是以命题形式存在的,这也是以前的语言学探讨最多的。(赵艳芳,2017)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意象图式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Johnson(1987)定义其为一种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的动态结构。它是在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关系抽象联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联系之上的。Johnson(1987)提到了20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力图式等。
  既然意象图式是从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Brugman(1988)的探讨表明OVER的意义可用意象图式及意象图式图式来解释,且这些意象图式间是基于相似联系的,即基于隐喻,所以意象图式和隐喻两认知模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3)隐喻和转喻(Lakoff and Johnson)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 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37)。
  (a)隐喻模式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 domain), 后者叫目标域(target domain)。也就是说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Ungerer & Schimid 称之为“认知模型”)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
  Argument is war(论争是战争)
  1)敌对双方的初始位置:They drew up their battle lines.
  2)进攻:S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防御:They defended their position ferociously.
  4)撤退:He withdrew his offensive remarks.
  5)反攻:I hit back at his criticism.
  6)胜/负/停战:OK, you winHe had to succumb to the force of her arguments.Let’s call it a bruce.
  由此可知人们通常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创造途径是从来源域向目的域的单向映射。
  (b )转喻模式
  传统的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Ullmann(1962)认为转喻基于三种邻近性:空间邻近性、时间邻近性和因果邻近性。Lakoff 和Johnson (1980)提出邻近性的认知观。Gibbs(1994: 319)指出人们能推断出有关整个情形的一些东西的能力依赖于相关的转喻模式。Gibbs还提出了转喻表达式加工理解的两个重要准则:意义构建(sense creation)和意义选择(sense selection)。这两个准则都是与邻近性相关的。Radden & Kovecses(1999:21)把转喻定义如下: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也就是说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李勇忠,2017)。如:
  One waitress says to another,“The ham sandwich just spilled beer all over herself.”
  (Lakoff,1980)
  例(2)中,名词ham sandwich代表的是吃ham sandwich的人,用转喻的定义就可解释为:三明治的意义提供了对吃三明治的人的心理可及。
  Kovecses(2017)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转体与目标的联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一是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联系ICM有:实物模型、构造模型、等级模型、复杂事件模型、范畴-属性模型等;二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联系是以整个ICM为背景:行为模型、感知模型、使役模型、产品模型、控制模型、邻属模型、容器模型、地点模型、修饰模型等。
  (4)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心理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 (1985)在其着作《心理空间》中提出的,该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它探讨自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的一种新模式,包含句子意义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心理空间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ocket),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话语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这些虚拟概念框架就是探讨言者或听者在语言交际中所构建的域, 即心理空间。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 space), 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 dimensional 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着的书对应起来。 由此可见,心理空间理论(虚拟概念框架)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紧密相连,因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