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异同敏感性和交际模式的培养,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英语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文化教学中要培养识别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能力,熟悉生活习惯和言语形成方式以及常用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注意语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文化教学;语用能力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当前由于科技飞速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学习、工作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诺大的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作用跨文化交际。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异同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而文化又制约、作用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规则,两者之间是相互关系又相互作用的。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哈里代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思想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异同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定义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涵盖历史、民族、行为、物质、精神等层面。1871年英国学者Tylor所着的《原始文化》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而论,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获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1]这是西方最早的文化定义。社会学家Bain声称文化就是通过各种信号反映出来的所有社会行为,Brown则将文化界定为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有的信念、习惯、行为和生活模式的集合。美国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hhohn 在《文化》一书中,综合诸家之长,对文化的界定为:包括各种外显与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应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们群体的显着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在这段论述中,“文化”指统治者通过“文德”来“教化”、“感化”的意思。在此之后,“文化”的含义经过演变,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含义,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到了近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相互吸收,“文化”又有了新的含义。现在“文化”一词使用得很广,而且有不确定性。如:学文化,指读书识字;文化部门,指管理图书、影视出版及教育、科学等部门。显然,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既包含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与信仰,也包含人们所创造的一切。 对于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有广义、狭义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两种分法。广义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等;知识文化涉及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物质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交际文化则包括风土人情、交际礼节、行为规范等。知识文化是显性文化,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所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作用的文化知识,如艺术建筑、节日庆典、政治地理、风景名胜等表层文化;而交际文化是隐性文化,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他们的言语中所隐含的文化知识,如民族习惯、社会交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交际文化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能否达到成功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时空均受限制的学院英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传授应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授,英语毕业论文,但同时知识文化的传授也不容忽视。 二、语言和文化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任何语言的教与学,所涉及的都不会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息息相关。人类语言不是悬浮在真空之中的孤立体,它是相关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2]。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首先接触的是不同文化领域及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并以此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交际目的的重点,这要求交际双方必须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由于语言的使用受到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言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镜子。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并得以演进、发展,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源泉。 三、文化教学中要培养的技能 文化教学指与人们交际或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就是探讨两个社会文化的相同和异同之处,使学生对文化异同有较高的敏感性,并把它用于交际中,从而实现圆满成功的交际。正如Gumperz所指出的:我们对个别社会知道得越多,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就越能有效地交际[4]。Hanvey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的4个层次[5]。在第一个层次,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关于表面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是认为它们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个层次,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某些有意义的但却是微妙的文化特征,其反应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通过理性地略论,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上,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了解到从当事人的观点看问题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移情”(empathy),其结果是由于熟悉其文化而达到理解的境地。他还进一步认为人们关于其他文化的理解水平不仅要达到移情的水平,而且应提高到按对方的观点立场观察问题的水平。层次越高,越能接近完美的交际。前两层是学生们经过努力可以感受到的,第三层则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感受,第四层则最为困难。 当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中西文化异同后,他们就不会有文化眩晕的感觉,而会把文化异同的敏感性成功地用于交际中。但是应当注意,文化教学绝不是只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要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操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异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地域、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异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交际习惯和语言使用规则,构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无论学生将深层文化特点如国民性情、时间取向、美丑定义背得如何熟,如果不会在交际中自觉地使用,那么其交际技能仍然是零。一般来说,文化教学要培养下列技能: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