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视觉、 听觉和触觉体验的学习者被分别称为视觉学习者、 听觉学习者和触觉学习者,他们对不同刺激的敏感度有所不同。这种划分措施逐渐成为知识传授和认知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措施,英语毕业论文,最终形成 VAK 教学模式。 当前该模式在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广为应用,成为国外衡量学生学习方式和改善教学方式的主要测评依据和手段之一, 但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尚未有大量探讨和实施成果报告(周建国 2017)。 吴立林和王菲(2017:51)也指出,在外语教学探讨领域,“以学习风格为基点的外语教学措施和策略的行动探讨均是有待发展的课题”。
一、学习风格相关探讨进展
近年来, 我国对于学习风格的探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性探讨,如吴丽林和王菲(2017)为了解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适配情况, 略论研讨了学习风格和教学策略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越和齐鹏(2017)论述了感知风格与外语焦虑对英语系学生听力成绩作用联系; 郭整风和范轶雪(2017)开展了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二是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调研,如马洪和任艳(2017)对理工类学院本科生的感知型学习风格进行调查, 发现该群体的学习风格主要属于视觉型;周建国(2017)以 VAK学习法为测量工具, 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略论了两国学生学习措施上的特点; 三是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于秀娟和周建国(2017)研讨了 VAK 学习法在学院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周保群(2017)将感知学习风格理论引入词汇教学中, 研讨了该学习风格对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作用。 这些探讨成果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风格对学生的重要价值, 认识到学习风格在学习策略选择和成绩提升中的影响, 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文献中对于 VAK 教学模式的探讨相对匮乏,针对小学生的 VAK 学习风格开展的教学活动探讨更是鲜有涉及。因此,本文旨在研讨 VAK 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并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实例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试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宽思路,供小学英语教师参考评鉴。
二、VAK 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一)使用直观图像和抽象文字信息刺激视觉学习者的视觉输入大部分学习者属于视觉学习型, 通过“看”进行学习 ,通过视觉输入理解学习内容。 他们常常以观察和研读书籍来获取信息,能够轻松读懂文字材料和图表信息。 针对视觉学习型学生, 教师应该多使用色彩图像逼真的图片、 视频等各种刺激视觉的影像来展示信息, 并利用思维导图、 流程图、画图等方式进行课堂讲解或表达。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直观形象信息, 为学生提供直观图像学习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视觉型学习者喜欢阅读文案来获取信息这一习惯,在课堂讲解中,以丰富的板书或演示文稿等形式为学生展示图表或者文字材料,英语论文题目,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学生对图像信息的敏感性,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种有趣的课堂游戏。 例一,教师按一定顺序向学生呈现写有相应英语单词的水果卡片,然后打乱卡片顺序,要求学生按原有顺序排列, 并大声朗读卡片上的单词。 待学生操作熟练后,教师可以加大游戏难度, 将图片所代表的英语单词写在卡片背面,游戏规则如上。 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卡片内容可以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从图画到图表再到文字过渡, 但游戏形式万变不离其宗。 游戏中,颜色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有利于加强视觉刺激, 打乱顺序再让学生复原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记忆的挑战性,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例二,设计“找不同”或“找相同”的游戏进行 There be 句型的教学。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为每个组准备两张有差异的图片; 活动中, 任选两名学生分别用There be 句型描述自己手中的图片, 其他学生根据描述做笔记, 总结出图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时练习 There is...in PictureOne and Picture Two. 和 There is...in PictureOne,but there isn’t...in Picture Two. 等 句型; 总结完毕, 两位描述者交换图片观察30 秒 ,然 后上交图片 ,对小组其他成员总结出的图片差异进行判断;最后,教师将两3张图片呈现给全组同学进行互评。 游戏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促使学生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 合理分配视觉学习者和听觉学习者任务,安排视觉学习者描述图片,听觉学习者听后进行差异对比, 以疏通两种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图片选取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图片主题突出。 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如果图片主题不突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其二,图片画质和色彩清晰。 模糊不清的图片不仅削弱教学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 图片获取方式繁多,除利用网络图片资源,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拍摄获取图片, 并借助美图秀秀、 光影魔术手等图片处理软件达到理想的图片效果;其三,图片信息与学生生活相关。 学生绝非孤立存在于课堂之中,而是与课堂生活相互影响。 图片信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越密切, 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二)使用音频信息激活听觉学习者的听觉信息通道听觉学习者主要借助听觉通道从外界获取信息,在听的过程中收集、加工整理信息完成知识建构。 与视觉学习者相对,听觉学习者对所听信息更加敏感, 如能快速记住歌曲旋律进行跟唱, 关于教师的指令更易集中注意力等。一首好听的英文歌曲, 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谣,那轻松的旋律,悦动的音符,清晰的语言使听觉学习者获得听觉上的陶醉,将他们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针对听觉学习者, 播放优美的音乐带他们进入充满想象的声音空间是非常奏效的教学措施。听觉学习者还会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声音的模拟与学习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有关交通工具的内容时,可以将自行车铃声、汽车引擎声、 飞机起飞的轰鸣声等声音制成音频在课上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指导学生用英语单词表达这些交通工具。 这样,学生就在英语词汇与交通工具的声音之间直接搭建了一座桥梁, 无需中文输入而避免了翻译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在课堂上,除了录制好的音频材料,教师课堂话语也是一个信息输出源。 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 情感饱满的课文朗诵都有助于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加强其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 loud & soft 读单词声音游戏,教师领读,学生根据教师 loud或 soft 的指令,或大声模仿,或小声跟读。在声音变化中, 学生获得听觉上的不同体验,充分发挥了听觉智能。 “传话筒”也是刺激听觉学习的经典游戏。 以学生座位横排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根据拿到的任务“咬耳朵”,最后一名学生将所听到的信息大声朗读出来,以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传递时间作为衡量获胜者的标准。 学生在悄悄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听觉神经得到充分发挥。 在低声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又满足了与人交流的需求,愉悦其中。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选择标准的语音资料作为听觉输入, 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比较规范的指导, 却忽略了学生对自己英语发音的监控。 由于听觉学习者对声音的辨识能力强, 教学中可以用录音的措施指导学生辨识收听自己的英语读音, 并和标准读音进行对比。 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听觉感受方式非常感兴趣, 长期在课堂中使用, 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都能获得较大提升。以听觉学习者为主要对象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细节。 第一,音频材料要有代表性,便于学生从中识别教学重点。 第二,音频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具有一定的押韵节奏,对学生的听觉训练非常有益。 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英文故事的趣味性是一个选择要点。一些意料之外的故事结局往往引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