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一、引言…………………………………………………………………1 二、认识语言文化联系的得要性………………………………………1 三、交际能力的重要性…………………………………………………1 四、交际能力的误区……………………………………………………2 五、结束语………………………………………………………………4 参考文献………………………………………………………………5 摘 要 本文围绕外语教学与语言展开讨论,文中重点论述语言的功能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在阐述外语教学和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重个人的交际能力,使学生适应老师的教学措施,使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准则的探讨与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联系的研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关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准则、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准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二、认识语言文化联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措施。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联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联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初、高中)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当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本文将结合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研讨交际性语言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三、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英语毕业论文,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大纲》第二大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中,不论是一级教学目标,还是二级教学目标,都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细化了语言应用能力的指标。那么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与语言知识是什么联系,它与文化教学又是什么联系呢?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应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联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探讨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运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四、交际能力中的误区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关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略论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 Wolfsa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关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联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以上议论了语言教学中交际性准则的应用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 lo/ Hi/ Sory/ Pardon /Thank 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应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当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作用更起了负面推动影响。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异同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当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准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准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应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措施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应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 “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语论文,/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