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竞争意识,更需要有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社会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与人交流合作,尤其是与外商谈判,处理来往信函等。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整个过程教师满堂灌,学生几乎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讲或忙于记笔记,结果学生学了那么多的单词和语法,仍然是“哑巴英语”,听不懂,说不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合作学习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合作学习源于古希腊,是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学习方式。1806年,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倍受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兴起了探讨合作学习的热潮,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在课堂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研讨。我国合作学习领域著名学者王坦把合作学习的基本观念概括如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为基础,以探讨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联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王坦,2017)。 3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3.1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为学生融入课堂提供了平台英语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经过多年的中小学学习后,大学生在入校时基础语法部分已基本掌握,并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死记语言知识以通过四六级考试,而是要实现语言的输出,使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得心应手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基本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每个班一般约有50名学生,教师很难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打破这种僵局,使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活跃的气氛中积极融入课堂,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围绕活动主题各抒己见,在交流中促进语言习得。 3.2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信心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者加速语言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害怕失败一直是英语课堂上学生的顾虑,因而当教师向全班提问,希望同学自愿回答时,往往出现无人回答的尴尬局面。而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依赖,使发言者更有安全感,英语论文网站,在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之前,已经在小组活动中交流了看法并得到了反馈和必要的纠正,因而发言的错误性大大降低,发言者的焦虑随之淡化。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学生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3.3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小组活动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活动参与者。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在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等先进的学习媒介主动地去完成分配到的任务,然后通过组内成员间的互相启发,分享彼此的学习资源,在讨论交流中增长见识,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学会理解、倾听别人的观点,逐步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4.1合理分组,注意学生参与的均衡性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在进行分组活动时,难以充分考虑每名学生的能力异同,结果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通常是一些能说会道、成绩好的学生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而性格内向、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则成了“旁观者”,因而容易出现优等生的“一家之言”代表整个小组的意见。长此以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挫伤,甚至开始厌烦小组活动。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始小组活动前,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愿结合、教师适当调配的方式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准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确保小组成员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各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多给他们鼓励和发言的机会,争取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