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和课程设计[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课程设计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拘泥于教材内容,更要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既包括对英语这种语言本身的感知能力,也包括语言输出能力,即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尽早渗透专业相关知识,而不应该仅在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学期内集中讲授。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多方位的培养,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参与。这种参与不应该仅限于课堂上的互动,而应该是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上的学习,直至课后的复习总结阶段;同时,也要注意实用性和专业性并重。

1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日常学的英语都是日常用语,关于专业的英语就不是很明白。所以,关于把英语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可以增加趣味性。许多学生对英语都不感兴趣。所以上课也不能认真的听讲。学习效率也很低。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学习英语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的去学习单词,句型,语法了,也不仅仅只学几个平时最常见的句子。把英语扩展开,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可以结合专业的很多实例来学习英语。其次,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以后的就业。现在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实用英语,也就是专业英语。所以使英语与专业职业发展相结合,可以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自己的方向,在步入社会之后,利用专业的长处和英语的辅助,得到不断的发展。

2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近况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普通存在着这些问题:(1)班级偏大,少的有30-50人,多的达到60-80人,甚至有可能更多。(2)课时少,一般每周4学时。(3)内容多。两年中需掌握2400个单词,40篇课文及40篇付课文。(4)教材难度大。精读课文生词多则100多个,少则50到80个。(5)教材内容陈旧。有些教材,其词汇意义已经跟不上现实交际发展的步伐。(6)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各地英语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了,而有些学生则感到所学内容过于简单。(7)学生听说能力比较差。中学阶段学生只注意打钩应试式的学习,所以口头表达和听力相对较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和技巧。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还需要培养两种更高的外语言语能力,这就是外语思维能力和直接感知外语的能力。外语教学法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当前大学阶段部分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时设置一般为一个学期,但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断层较大,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所以,关于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学生经常反应过难,跟不上等问题。

3如何在课堂上实施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教学

第一,将公共英语教学与所教学生专业相结合,挖掘教材中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建立常用的词汇库,使学生了解一些以后工作中将常接触的惯用语法,句法等特点,熟悉与他们专业相关的词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语这门学科是可以帮助他们更方便的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他们的专业服务的。

第二,要面向所有同学,人人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大家都能得到英语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和对他们的专业所产生的帮助。教学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让学生觉得要花很多的功夫机械的记忆,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公共英语的教学不同于向专业英语的学生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拔尖的英语人才,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学会、掌握,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或者也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

第三,教师的课堂任务发生转变,不再主要是担当课堂的主讲者的角色。在英语与专业的互相渗透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认真的学习,以专业为主题,用英语阐述内容。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不再觉得英语学习是件困难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关于学生的搜集、提炼、整合信息能力也要列入教师的设计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