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往行为:双向性与平等性 如果我们从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出发,就不难发现,高校的英语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的交往行为。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交往行为应该“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1](P121)。这里,交往行为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为达到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交往,这是哈贝马斯所指出的理想的交往途径。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没有主动与被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分,不存在外部世界的压力和约束,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相互理解。因此,“双向性”与“平等性”是交往行为理论的两个重要特征。 哈贝马斯认为,目的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与世界的联系主要分别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主体与社会世界的联系以及主体与主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在这三种联系中,语言的功能也分别对应为社会媒体功能、文化价值功能以及情感表现功能。然而,交往行为则集这三种联系和语言功能于一体。在交往行为中,人与世界的联系不仅是一种直接的联系,而且还是一种反思的联系。在这种反思联系中,人们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对上述三种联系的理解进行的。在交往联系中,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约束与被约束之分,而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对话,理解和解释的过程。[3] 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主体与客观世界、社会和主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关系起来考察,不仅重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媒体功能,而且更主要地关注这一功能与文化价值功能以及情感表现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独立的主体,甚至所学语言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语言形式不仅是学习的对象,而且还会对人的思维产生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国家实施“211工程”建设以来,不少重点高校逐渐由“教学型”向“探讨型”或者“教学探讨型”转变。这就要求我国重点高校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措施要进行较大的改革。语言技能的训练课程应该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而英语系的高年级学生不仅是被教育者、学习者,而且主要是教师学术研讨的伙伴与助手。不少课程可以由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有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相应进行彻底的改革。例如,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读”这两门课可以是“零”课时设置,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等辅助设备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只是进行目标管理,也就是由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训练,这样教师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说”和“写”方面。此外,在高年级英语系的教学中,应该增加科研型课程的设置,例如西方思想史、宗教史和文明史等等,让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堂讨论等形式,在了解西方文明的同时,与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和合作科研,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 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与“学”的不平等地位,主要是受到一种思维模式的作用,即西方结构主义所总结出的“二项对立”的思维方式。因此,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要从目的性行为走向交往行为,就首先要进行思维模式的更新,变传统的“二项对立”的思维模式为“多元共生”,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