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博士生的英语水平不如硕士生,硕士生的英语水平又不如本科生。由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大致代表了至少七年前、四年前和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现象正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不过,尽管大学英语教师的不懈努力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他们的整体英语素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依然严重滞后。浏览一下1985年大学英语新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第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所写的论文,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做的改革努力始终围绕课堂教学的环节展开,在教学法、教学手段、考试、教材编写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其中也不乏很有见地的文章。 关键词:教学法 英语水平 教学大纲 何以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仍然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社会需求敦促我们做进一步深入冷静的思考。大学英语是我国英语教学流水线的终点,对下线产品“大学生英语”瑕疵的批评,应落实到对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弊病的反思。追根寻源,解决大学英语的问题当从调整我国外语教学流程的设计开始。要治标,更要治本。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学英语改革的症结并不仅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我们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深入思考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前的环节,更新观念,实现我国的外语教育指导思想和外语教育政策的改革。那么,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引起外语教育观念的更新呢?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一、“聋哑英语”的症状 在大学,病灶在中、小学“聋哑英语”的起因在于错过了最适合培养听说能力的中、小学英语阶段。而中小学阶段之所以没有给学生打好语音基础,主要原因是建国以来奉行的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之所以深深扎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国情以及由此而来的外语教育政策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极力改善“聋哑”状况(笔者十年前曾在北京市大学英语探讨会年会上提倡在精读课堂上推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十年来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充实也促进了这一发展,但毕竟大学英语只是外语教学的神经末梢,关于大多数在听说方面“先天不足”的学生,这些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常言道:“十年树人”。虽然英语教学“阶段侧重、听说领先”的准则已经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所接受,但教育的周期,包括从中、小学英语过渡到大学英语的周期,及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培养英语师资的周期,加之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均衡,使得这些努力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过,毕竟形势已经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我认为大学英语不妨加强听说训练,使一部分学生先“开口说话”,但要想根本治愈全体大学生的“聋哑英语”,功夫却须下在中、小学。只有更新了以阅读为主的教学观念,提高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并相应地调整课堂教学措施与考试形式,那么除了偏远地区以外,大学毕业生“聋哑英语”的问题会先后在各地区逐步得到解决。 二、教改的目标是“增加量”还是“提高质”: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再认识就毕业生对英语的需要而言,一是所学知识不巩固,遗忘率高,二是忽略了能力培养--—既没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掌握自主学习的措施,又没有教会语用能力。须知,如果记不住,学得再多也没用,况且以当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大学英语课时之宝贵,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更有意义。实际上,现行大纲所规定的4,000词汇本已经足够进行有效交际之用;换一个角度说,有多少在国内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真正需要8,000乃至10,000英语单词?是否所有的行业都需要9,000相同的英语单词?即便在240学时内教会了9,000单词,学生平常只要不用,考试过后很快就会部分地遗忘,岂不造成极大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浪费?知识不在多,关键是学会。只要掌握了学习措施,毕业生随时可以根据工作或专业需要通过自学扩大所需领域的词汇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措施,一有困难,仍然离不开老师。 无论是考四、六级还是考研、考博,总有大批学生需要依赖辅导班,以为上课听讲才是学习,老师说了心里才有底。在通常有几百人的辅导班大课堂上,再高明的老师,也绝难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可学生也是无奈,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自我“修行”,没有辅导班就不会复习。从这种情况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不应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是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大学英语本应该做而没有做到的,不是灌输更多的知识,而是培养扎实的语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学和用不可分离,并非“在校期间学习英语、毕业之后使用英语”,而是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学中用,教、学、用三者结合。同样的道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就不应单纯求“多”,而应求“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