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论述[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英语教学中的论述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是时代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在注重语言形式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当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从文化异同在词汇、语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表现入手,略论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异同,并进一步研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异同 文化意识

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用英语交流信息”不仅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准确即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而且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要对语言的背景有必要的了解。语言交际中的背景便是“特定的社会规范及会话准则”。语言并非孤立存在,它扎根于所属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对语言的不同理解源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虽然不同文化有其相同之处,但作用语言理解则更多的是文化的不同之处。本文略论了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异同,并提出建议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1 文化异同的表现

1.1 词汇层面

1.1.1 词汇空缺(lexical gap) 所谓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其概念相对的对应物。汉语词汇中不存在某些英语词汇的对应词,如:hotdog , milk shake等;英语中也找不到某些汉语的对应词,如:“旗袍”、“楷书”等。周玉忠先生在《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文中指出:“语言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概括为三大类: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别而引起的词汇空缺;2.人们世界观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3.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引起的词汇空缺。

1.1.2 语义场 总体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英汉词语在语义场方面存在的异同:

(1)在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大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如privacy一词,英美人的理解比中国人的理解要深广的多。它涉及个人年龄、经济、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隐私”(privacy)仅指“不可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

(2)在汉语文化背景中的内涵大于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的内涵。如“形而上学”在汉语文化背景中,它用来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还带有一层贬义。而贬义是英语“metaphysics”中没有的。

(3)在汉语文化背景中和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内涵不同。如英语中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一词,西方人赋予它积极的意义,强调个人奋斗、个人独利;而在汉语中,“个人主义”却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含义。

1.1.3 联想意义 词的涵义不同它的字面意义--—基本或明显的意义。联想意义不同的典型例证是“松”(pine)。汉语中松树不畏风雪严寒,人们将它与竹、梅并列,称为“岁寒三友”,认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刚直不阿的品格。而在英语词汇中“pine”,在英美人士的思维中却怎么也无法引起这样的联想。

1.2 语用层面

1.2.1 语用失误的典型表现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的观点,本文将学生的由于语用文化异同中所表现的失误分为两类: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这类语用失误涉及语言本身,大体可分为:第一是不懂英语的表达方式而直接应用母语的语义和结构来套用英语。第二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与操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习惯相背。例如打电话,中国学生往往根据汉语的习惯使用符合本民族的语言结构:“Hello,who do you want to find ?”或者“Who are you ? I’m Xiao Li .”等等做自我介绍。但英美人在这一场合则使用另一种形式“This is Mary Brown.”。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指交际中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产生交际障碍。例如,英美人习惯以天气来开始一个话题,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之角”却习惯于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在哪儿工作、结婚了吗?或上班挣多少钱等来开始话题。如果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向英美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会使对方感到非常尴尬。

2 文化意识的培养

2.1 文化意识培养的准则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是一下子向学生大量灌输。因为文化是靠积累的,文化内容的导入必须是由浅入深,以不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为标准;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有适度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对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

2.2 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针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说明的同时,适当的把目标语言文化同母语文化作对比,把文化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中。以“Why I teach”一文中一句“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为例。当讲解此句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圣经创始纪》(《The Creation》)中上帝造人这一典故。在此作者把教师之育人与上帝造人相比。上帝只赋予人以肉体,而教师则赋予人以灵魂,从而形象地说明:教师的工作与上帝相比更神圣、伟大,也就更有力地阐述了他甘为人师的理由。再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中有这样一句话“And although you may not like it ,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as norm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 .”为什么作者把流浪的“女隐士”和丧家之犬相提并论?为什么丧家之犬不能赶走?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再告诉学生,在西方文化中,“dog”是“man’s best friend”,那么对丧家之犬不仅不应赶走,反而应倍加呵护。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把Lady hermit比作a lost dog了。课堂教学措施可以是: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