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大学英语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毕业论文 摘 要:在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基于此,英语习得应致力于形成中国模式,并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准则。一是用英语交际,兼顾汉语思维;二是讲究规范,不盲目追求地道;三是追求熟练,同时固守民族文化。为习得英美式英语,而抛弃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作用汉语的纯洁性,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关键词:英语习得 汉语言文化 中国模式 英语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术界多倾向于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去研讨,用二语习得的理论去略论。在外研社召开的“浸入式教学探讨及社会文化理论”专题研究会(Workshop on Immersion Programsand SocioculturalTheory)上,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专家、国际运用语言学会副主席、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探讨学院教授MerrillSwain介绍了浸入式第二语言教学的探讨及实践近况,而这种风行全球的教学法接近于要求英语习得者特别是青少年习得者“在全英语环境中自然习得英语”。若果真如此,笔者则有认为悖于大多数中国人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的初衷。基于此,本文拟跳出二语习得的理论和措施,侧重于从汉语言文化传统作用和中国式英语构建的角度,研讨英语习得的中国模式。 问题的提出 通过学生课堂回答问题、与学生进行交谈、批改学生的作业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汉语言文化传统对英语习得的作用。由于长期生活在汉语言文化传统中,学生将汉语的使用方式、传统文化习惯和中国式思维带进英语中,使得英语的使用方式发生变异,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不能准确地使用英语单词。有的学生不能区分汉语和英语动词不同的意义和使用范围,在表达裙子合身、尺码大小合适时,选用了“Thedress suitsme”的说法。而事实上“suit”指款式和颜色合适,穿着好看,强调裙子不大不小时,用“fit”会更加贴切。二是不能正确地使用句子结构。学生按照汉语的表达结构把英文单词和词组排列在一起,如“Whenever I see her, Iwill often think ofmy daugh-ter.”就采用了汉语的叙述顺序和方式。符合英文习惯的表达法是“Iwill think ofmy daughterwhenever I see her.”三是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汉语语法主要强调句子成分的排列和搭配,对时态、数、格的要求不严,介词的用法及与动词的搭配也和英语不一样。 学生经常忽视英语的特殊语法要求,在表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laim to know what you know, don t claim to knowwhatyou don tknow, and this iswisdom)时,有学生翻译成“know isknow, notknow is notknow, this is know”,其中就存在很多不符合英语语法习惯的情形。四是一些用语出乎英美人的意料。如“You’re highly praisingme, my handwriting is notgood atall”,体现了中国人的谦谦君子风度,事实上,英美人会觉得奇怪,认为这是说话人虚伪或不自信的表现。五是所表达的内容完全是中国式的,不符合英美文化传统。“Love the house and love the crows aswell”,其实就是“Love me, love my dog”或“He that loves the treeloves the branch”的意思,但英美人理解起来可能就要费一番心思。六是书写顺序和表达习惯与英美人异同很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怎么连接,学生们往往弄不清楚。比方说,学生们在略论一种现象的原因时,往往前面尽说次要的,最后用一句“The most important is(更为重要的是)”来道出关键的因素,与英美人先说重要的再说次要的表达习惯形成鲜明对照。这六种情况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使用标准的英语,更说不上地道的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曾提醒学生按照英语的标准和英美人的表达习惯去使用英语,但最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略论这六种情况后,发现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前三种情况是不能正确地使用英语,后三种则是不能像熟悉英美文化的人那样使用英语。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中国人有必要花上大量的宝贵时间按照英美人的方式去学习和使用英语吗?在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英语表达习惯后,中国式英语实际上已应运而生,中国人也完全可以在坚持英语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自身思维习惯和中国文化传统习得英语、使用英语。那么,中国式的英语习得应遵循哪些基本准则呢? 第一个准则:英语交际,汉语思维语言和思维具有同一性,因为思维必须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语言用于思维才更具有实际意义。但问题在于:这里的语言是泛指,而不是实指,它包括作为工具而存在的任何语言,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语言。换言之,思维需要语言,但无论是使用英语,还是使用汉语,都具有同样的意义。由于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工具,思维和交际也具有同一性,但这种同一性强调的是一个正常人会同时用语言来思维并交际,而不存在只思维不交际或只交际不思维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并不是一定要用同一种语言去思维、去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分别去思维、去交际,应作为可以允许的情形。用汉语去思维、用英语去交际,又何尝不可呢?我们把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去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某些经验,与这些国家的人们交流,并不都是要成为这些国家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