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阐述了文化的概念、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 大学之道” 与外语文化教学的联系,论证了高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就教材内容、 教学形式、 相关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文化与语言学习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地理、 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 生活方式、 文学艺术、 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 H. H. Stern (1992: 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 (Culture with a big C) ,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 ( culture with a s 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 服饰、 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 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 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等。 在汉语系统中,“ 文化” 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 ” ,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亦属于“小文化 ” 范畴。《现代汉语词典》 对于“ 文化 ” 的释义[ 1 ],即“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 。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美国语言学家 Edward Sap 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在其数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沿袭发展过程中都沉淀了许多民族文化特色或内涵,绝非简单的语法和词语的堆砌” 。又是文化的产物,文化通过语言存储、 传输,并世代传承。一种语言必定反映这一民族的历史传统、 文化心态、 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文化作为语言所表述的基本内容,又制约和作用着语言的形式。哲学理念、 宗教思想、 思维方式等属于文化中的深层部分,直接作用决定语言的构词、 句型结构、 语篇和修辞等语言要素,也是人们特定交际方式的决定因素。语言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则在民族语言中积淀下来,语言的表现形式、 表达措施和行为习惯是民族思维的折射。文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中去,丰富和更新语言的文化内涵。因为一种语言的发音、 词汇、 句型、 语篇、 修辞等无不受相关文化因素制约,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 语法、 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 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 习惯和行为,进而拓宽视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 “ 大学之道” 与高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存在。对于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诸多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和学者都发表了许多独特的理解和阐述。但古今中外,从大学校长到执教的教授,对此有一定的共识,那就是:大学积淀和传承文化、 思想、 学术,传递与坚守精神,创造新文化、 新思想、 新学术;在于独立、 创新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求是的态度;强调学术性、 通识性、 人才培养的全面与和谐;使人成为“人 ” ,成为知识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哲学家费希特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即以人为本,亦即坚持人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通过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 归纳力、 理解力,以便他们在需要时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 思维及文化的载体。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科目,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更应当是拓宽学生知识面、 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除了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结合文化知识,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不仅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讲解文中的语言现象,更要注重其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略论,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 社会历史、风土人情、 文学经典。让学生理解到学习课文不仅是背单词,记语法,而且要透过语言材料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获得智慧的启迪,性情的陶冶。因而,外语文化教学是践行“ 大学之道” 的应有之义。
三、 对实施高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 为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有一本好的教材,教材或学习资料的选择要慎重。多选用客观真实原版的语言素材,而非“ 中文思想 /英文形式” ,内容侧重英语国家的历史、 政治、 社会、 宗教、 文学、 文化以及民主、 人权等普世价值。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英语,了解真实的西方思维方式并价值观念,能够独立批判思考。难简适度,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教性与可学性相结合,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 2、 精心选择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任务教学,专题讨论,专门指导,让其撰写评论、 感想,并给予其机会自己陈述和展示其想法和论文要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著作、 报刊杂志、 事实评论,汲取知识,提升素养,拓宽视野;侧重过程考核。在传统知识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和网络,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 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 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3、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鉴别能力,将文化教学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去。在介绍、 引进和探讨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也应通晓本国传统文化,以文化阐释语言,用语言阐释文化。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地补充给养,进行专业、 学历等方面的进修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有一个实地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比较、 输出,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更好的指导影响。
四、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高等教育,就不能只教授实用技术,否则与一般技术培训机构何异,何以称之为“大学 ” 。大学绝不应当是批量生产各类“ 工具” 或“ 机器人” 的地方,而更是启蒙思想、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追求真理的所在。学习外语而不懂其文化,几近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加以有效应用,而且每每出错。文化学习既是学习语言本身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学生真正用英语交流的比较少,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 哲学、 历史、文学、 艺术等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 气质和修养,成为其内在的品格。仅仅通过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是不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更是远离了“ 大学之道” 。
【参考文献】 [ 1 ] 高登辉,韩雪光.加强,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