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的近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略论了原因,提出了公共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及方法。 从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情况看,口语不仅是语言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且处于首要的地位。弗伦奇 (French F.G)认为:“说”是基础,其他的能力(听、读、写)都是靠“说”建立起来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联系实际上是外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口语是书面语有声的形式,书面语是口头语的文字记录,口语(声音)在前,书面语(记录)在后,这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实践的规律。 [1] 然而受不同因素的作用,在大学公共英语的口语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尽管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参加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能以很好的成绩通过考试,但并非人人都能用英语就熟悉的话题进行口头交际。由此可见,关于大多数非英语系的学生来说,口语仍是薄弱环节,口语教学近况也不容乐观。 一、公共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略论传统英语教学法强调阅读和写作能力,忽视说的能力,因此大部分的英语教师花大部分课堂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社会各界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 “哑巴英语”及过分追求国家考试通过率等现象颇多微词,认为高校非英语系的学生“高分低能”,只擅长被动地做选择题,缺乏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尽管这种看法可能不够全面,但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忽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开口说英语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的情况也的确存在。根据对本校非英语系学生进行的有关英语口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对有关资料的略论,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公共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如下:(一)在大部分高校中,英语口语教学多受条件限制,缺乏好的教学环境。大学英语公共英语课多实行大班上课,每周两次,学时不足。加上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所以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这样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局面。学生回答问题相对被动,甚至有的学生羞于开口回答问题。 (二)片面追求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给正常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在公共英语教学比较重视的四、六级考试中,因为口语测试还未成为必考题型,所以学生对口语能力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学生偏重听、读及写的能力锻炼,忽视口语练习。部分教师由于过分追求四级通过率,在课堂上过于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处于听讲、做笔记的状态,“说”已是有名无实。在参加四、六级考试的人当中,仅仅成绩优秀者可参加口语测试。据统计,如果按每年参加四、六级考试的人数平均300万人来计算,那么大约只有2万人有资格参加口试,只占全部考生的1.5%,这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 (三)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作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不但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知识,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然而经调查发现,即便是在大学阶段,教师的口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而且在课堂用英语讲解程度不一。有些教师能坚持全部用英语授课,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有些教师只部分地使用英语讲解,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要求不够持续和严格,学生使用英语口头交际的意识相对淡漠。另外大部分学生鲜有和外教接触的机会,真实环境的缺乏使学生关于自己与英语国家人员的真实交流水平普遍感到缺乏信心。 (四)缺乏好的语言环境也是当前我国英语口语学习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运用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环境非常重要。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环境绝大多数为汉语语言环境。英语口语除了在课堂上使用以外,其他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很少。就这一问题,笔者对某高校非英语系学生口语课开设情况作了相关调查:历年来,该校一直未在非英语系的各系开设英语口语课。虽然学生有两年的英语课程,但是口语训练仅仅局限于听力和精读课堂上很有限的机会。从02级新生开始,学校全部推行英语授课大班制,班级人数一般在80人左右。如此,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就更有限了,训练效果也不如从前。在缺乏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即使学生能熟读课文,甚至能背诵一定的语言材料,但由于没有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很难将已学过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口语交际中。 二、公共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及方法语言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建立在其语法能力基础上,它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后者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语用能力。 [3] 大多数的专家认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在不同场合与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公共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及方法。 (一)充分认识口语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机的联系。口语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口语教学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Edward Deci(1991)曾将外语学习者的行为归纳为“由内在动力驱动的行为”(intrinsically motivated activities)和 “由外部动力驱动的行为”(extrinsically motivated activities)。 [4] 前者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驾驭语言的快感,其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外语这一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愉悦。而后者则指学习外语是为了考试分数、老师夸奖及将来就业等,目的性非常强,学习动力来自学习过程的外部。Biggs (1979)则将两者分别称为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前者来自对英语语言文化本身的兴趣,后者通常与个人前途相关,动力来自外部。 [5] 两者相比,内在动力或深层动机所起的影响更大,由内在动力驱动的行为往往更加持久,更能抵御各种干扰。依据上述理论,英语教学的核心应是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深层动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吸引学生到课堂上。外部动力或表层动机可作为相关辅助,如:使学生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加入WTO组织,能够讲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已是形势所需。只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没有适当的口语交际能力,英语论文,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化人才的要求,在即将面临的就业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地位。(二)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整合的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给课堂内容的设计带来巨大的作用。教师由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多种角色,是探讨者和创造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设计适当合理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有效地组织教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更应积极钻研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措施,提高自身口语水平,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口语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Byrne(1986)认为,完整的口语练习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展示(presentation)阶段,操练(practice)阶段和创造(production)阶段。 [6] 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应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口语环境,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大量的语言知识及真实的语言材料。在第二个阶段,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模仿、重复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熟练掌握。教师可在有限时间内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动员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这是口语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步。Byrne认为,经过前两个阶段后,教师如未能深入到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学会说自己的话,也就是要学会自由表达思想。而且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根据交际环境选择不同语言。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英语论文,应尽量使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口语练习及自由表达的机会。 (四)重视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教学的联系。一般认为,个体由于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会使自尊心和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增加而紧张不安甚至感到恐惧,这种情绪变态现象就是焦虑。Horwitz (1986)认为,在外语课堂上,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焦虑现象:交际畏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test anxiety)和负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7] 考试焦虑主要体现在各种测验上,本文暂不涉及。而交际焦虑和负评价焦虑对口语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