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逻辑连接词的掌握[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逻辑连接词作为衔接手段, 是篇章连贯的机制之一, 因而对这类词的掌握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影响。本探讨通过对124名在校大学生的测试, 旨在调查英语学习者在阅读理解中对逻辑连接词的运用及对逻辑联系的识别。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阅读中尚缺乏自觉利用逻辑连接词的能力, 其识别逻辑联系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引言

1976年, 韩礼德和哈桑夫妇出版了 《英语的衔接》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 一书, 首次将指代、 替代、 省略、 连接和词汇作为语篇建构的资源加以系统探讨, 从而揭开了衔接理论发展的序幕。在其后的30年里, 语言学家们对这五种衔接手段作了详实的探讨, 逻辑连接词作为连接的一种实现方式, 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逻辑连接词是表示句内或句间语义关系的结构词。本文侧重于其对语篇衔接的影响, 即句与句通过逻辑连接词相互关系组成语篇, 句内关系暂不在探讨范围内。
本探讨以阅读为切入点, 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对象, 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否充分利用逻辑连接词以促进其阅读理解?2) 当逻辑联系没有由逻辑连接词明确标示时, 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否识别出句与句之间的联系?3)不同的英语水平对学生利用逻辑连接词或辨认逻辑联系有何作用?

2. 探讨措施

2.1 探讨对象
参与本项探讨的是中国药科大学的124名在校学生, 其中63名是生物技术专业二年级, 61名是英语系四年级, 分别代表高低两个英语水平组。每个年级的学生分别由两个班级组成。同年级两个班由同一英语老师任教, 英语水平基本相当。

2.2 探讨工具
2.2.1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测试由三篇英语文章及相关测试题组成。文章包含相对丰富的逻辑连接词, 测试题包括选择题与问答题两种类型。测试卷以两种形式出现, 即逻辑连接词单独以粗黑体印刷和正常字体印刷。每个班级随机分成两组,各采取此两种形式中的一种进行测试。
2.2.2选择填空: 选择填空测试由八篇短文组成, 测试学生对递进、 例示、 因果和转折联系的识别能力。每种联系籍由一个典型的英语逻辑连接词代表, 分别是moreover, for example,therefore和however。此八篇短文从大量材料中选取, 均满足以下条件: i) 由四个句子组成,字数相当; ii) 语言难易程度相近( 所选八篇短文的Flesch Reading Ease指数在40%至50%之间) ; iii)逻辑联系明确; iv)逻辑连接词出现在第四句的句首位置。该测试将每篇的逻辑连接词以空格取代, 并提供四个选项(即moreover, for example, therefore和however)供学生选择。

3. 结果与讨论

3.1 关于阅读中逻辑连接词的利用情况
探讨者将两种阅读理解形式的分数加以略论比较。总体来说, 阅读粗黑体连接词的学生(以下称为实验组)比阅读正常字体连接词的学生(以下称为比较组)有显著高的成绩(见表1)。实验组与比较组间异同的显著性说明了学生在正常情况下难以自觉利用逻辑连接词或者不具备利用这类词促进篇章理解的能力。

三篇文章中唯有第二篇没有产生两种形式的显著异同。比较三篇文章, 似乎第二篇句法结构较简单, 整体难度较小。Flesch Reading Ease给出的难度系数证实了这点, 三篇的可读性指数分别是31.7%、 47.7%和35%, 第二篇最高。这说明文章的难度与逻辑连接词的利用对阅读理解的帮助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初步认为, 当文章难度增加时, 逻辑连接词的利用对阅读理解的帮助影响就会凸现出来。遇到较难文章时, 学生如能充分利用逻辑连接词认识到句与句或段落与段落间的关系,理解就会轻松很多。当文章较容易时, 学生可能会利用其他阅读策略来理解, 对逻辑连接词缺乏重视的问题也就暂时被掩盖住。相关于连接相邻句子的逻辑连接词来说, 跨段落的连接词给学生带来更大困难。在一些要求列出作者论据的题目上,实验组与比较组的异同非常显著( p<.001)。实际上, 各论据分布在不同段落, 各段由跨越段落的连接词关系构成整体。要准确完整地列出观点, 发现相关逻辑连接词并充分意识到它们所起的语义功能十分重要。这些连接段落的衔接纽带不同于相邻句子间的衔接纽带, 它们所关系的两个语言项目跨度大,中间插有大量其它信息, 极易被忽略。当这些连接词以粗黑体出现时, 就提醒了学生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及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 因而帮助他们正确答题。然而, 比较组没有这样提醒, 学生也不能自己找到连接词发现其间的关联, 对逻辑连接词的不充分利用阻碍了他们对文章的宏观理解。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