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汉词汇在不同文化内涵方面的比较,展示出文化因素在英汉词汇中不同的对应形式,以期引起学>-7者对外语词汇学习中文化内涵的重视。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词汇则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语言环境丰富的情况下,词汇与语法的交际功能相比,词汇是主要的,语法是次要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语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词汇的重要性。而“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词汇,常常是最敏感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陈原),折射 出特定的社会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既要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又要深谙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因为掌握语言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而运用语言技能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 、词汇文化内涵的概念 关于词汇本身来说,它的意义(1exical meaning)是多层次的: l、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或外延意义(denotation),是指词与客观或虚构世界中的现象相关系的那部分;2、内涵意义(connotation),即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和概念意义(coneeptual meaning),是指具有感情色彩的意义,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拥有的感情和所持有的态度;3、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是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 义。词汇的内涵(cultural conotation)包括词的内涵意义和词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它涉及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或引申意义,以及特定的文化群体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怀的感情和所抱的态度,是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承载的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总和。学者杨平认为,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藏着的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 二、英汉词汇比较中文化内涵呈现的形式 词汇反映了人们对主观世界的概括,它是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象一面镜子反映出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英汉各自的文化不同,自然就作用到词汇的文化内涵,使其呈现出以下的几种形式。 (一)词汇文化内涵上的不等值性 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在选择词汇时就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词汇的蕴涵在涵盖面上就呈现出不等值性。这种不等值可表现为词汇文化信息上的增加或较少,即在一种语言中词汇所含有的意项大于或小于另一种语 言中的对应词,在本族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内涵大于或小于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在外语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英汉语中相似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常常包含着不同的词汇。如汉语中的“香味”在英语中就有“aroma”f厨房或香烟散发的香味),“perfume”或“fragrance”(化妆品或花朵的香味),“bouquet”(酒香)等不同的说法。在汉文化中,教师常常被喻为“蜡烛”,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老师的奉献精神就象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而英语中表示同样指称意义的“candle”,在文化内涵上却缺乏这样相关的联想意义。因此,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 们,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涵义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扩展,从而造成了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词汇蕴涵盖面上的不等值性。 (二)词汇文化内涵上的等值性或契合性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基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词汇的选择及运用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由于人们毕竟都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多方面还是相似的。因此,英汉语中,还是存在着不少词汇上的相似处。这部分词汇的指称意义大体对应,所含的文化信息几乎一致,词汇的文化蕴涵在涵盖面上呈等值性,呈现出不同语言之间的契合现象。我们来略论一下英语中“head”和汉语的“头”这两个词。在指称意义上,它们互为对应,都 可以表示下面几种意思: 1、that part of the body which contains the eyes,nose。mouth and brain(人或动物的)头。例如, Hithimontllehead.(打他的头。) 2、sth.1ike a head in form or position开头或 位置似头的东西。例如,the head ofanail. 3、(of plants)mass of leaves flowers at the top ofa stem or st~k(指植物)茎顶端的一团叶或花(圆 紧部分)。例如,aflower head花头;头状花。 在各自语言中的文化引申义也很吻合, “head”可表示“ruler,chief,position of command” (统治者,领袖,首长地位)。汉语也有类似的说法 “ ⋯ ⋯ 头头”,如“工厂头头(thehead ofthefact(卜- ry)”等。 (三)词汇文化内涵上殊途同归的并行性不过严格地来说,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通常并不是相互等值契合的,而是相互并行使用发展的,即对同一客观事物概念或思想,使用不同的词汇方式来进行表达。汉语中用“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的大量涌现,英语的说法却是“just like mushrooms”,两者形式上虽然不同,但在表示“众多”的含义上还是并行的。而英语之所以用“mushroom”一词,是因为在英国,竹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植物,英语论文题目,因此它的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就连barnb0旷_ 竹子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中借用过来的)。形容一个人贫穷,汉语说“穷得象个乞丐”英语则是“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象教堂里的老鼠】,”这是因为在西方,教堂里通常没有食橱和食品室,教堂里的老鼠也就成了贫穷的象征。形容双方势均力敌,各有千秋,汉语说“半斤八两”,英语“six ofone,halfa dozen ofthe other”,这是因为,中国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就等于八两;“dozen”(打)是英国的计量单位,十二个为一 打(adozen),半打(halfadozen)就是六个(six),这刚好和“半斤八两”在内涵上相对应。汉语说“拦路虎”英语则用“lion(狮子)in the way”。这种说法来源于《圣经》。由此可见,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熏陶,人们衍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习惯,由此产生了两种语言对词汇选择和使用异同。 (四)词汇文化内涵上的貌似实非 正如陈原所言:“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在不同的文化中,某些词语的概念意义看上去是对应的,实际上其文化涵义却有着质的差别,也就是说,英语论文题目,这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实则是两回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alse Friend”。比如,“goldbrick”一词,字面上看是“金砖”的意思,实则不然。“goldbrick”是十九世纪中期随着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兴起而诞生的一个词汇,那时,它的意思是fake gold(假金子)。二战后,它的词义发生了变化,意为“偷懒的人,懒汉”。类似这样貌似实非的词语,还有很多,在学习时,就要特别注意,绝不能望文生义。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洞察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理解词汇的深层涵义。否则,就会导致错误信息的获得,作用对目的的深层理解,进而造成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失败。 1(五)词汇文化内涵上的空缺 Lado曾说过,“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和作用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这就造成了语言词汇文化内涵上的空缺。由于受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等因素的作用,这部分词汇深深地烙上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对异族文化中的人来说,这是些匪夷所思的东西,也很难在他们的母语中找到与目的语相对应的说法。不过,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人们最终还是能够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的。比如,在英汉语言中,很多词汇都与各自民族的宗 教、神话、历史典故和人物等有关。汉文化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盘古”这一神话中的人物及其故事,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陌生的,因此, “盘古” 一词所蕴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