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英语论文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有相互关系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原型理论和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略论,从而使我们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英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一词多义 原型理论 隐喻理论 英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应用原型理论和隐喻理论来探讨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原型理论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它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客观主义范畴观认为,范畴具有明确的分界,其成员共有一组充分而且必要的特性,一个物体要么属于这个范畴,要么属于那个范畴;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发现这一理论缺陷的第一人是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他认为范畴没有固定的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范畴可以扩大。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特征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成员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范畴成员不具有同等的地位,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分。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Rosch发展了原型和范畴理论,简称原型理论。原型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所决定,而是由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所决定的,英语毕业论文,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特性;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prototype),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二)利用原型理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原型理论,一词多义现象是围绕原型意义的词义的辐射范畴。多义词有不同的义项,义项成员具有中心、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其他义项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从原型发展而成,并围绕原型意义向外辐射、扩展,构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边缘义项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也就脱离它的原型。下面我们利用原型理论对多义词heart进行略论。heart一词有六个义项:(1)hollow muscular organthat pumps blood through the body(心;心脏);(2)centre of a person’s thoughts and emotions,esp oflove;ability to feel emotion(内心;衷心;心灵;心肠;尤指爱心);(3)enthusiasm(热心;热情);(4)central,innermost or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th(某事物的中心;核心部分;要点;实质);(5)thing shaped like a heart,esp a regular red shape usedto represent a heart,eg to symbolize love or on a play-ing-card(心形物;尤指象征爱情的或纸牌上的红心,红桃);(6)beloved person(心爱的人)。在以上六个义项中,第一个义项“心;心脏”是它的原型意义,其他义项都是由其原型意义扩展出来的,都是围绕这个原型意义逐步辐射出来的边缘意义。由于各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人的记忆又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因此,大脑无须记忆词汇的所有含义,而是可以通过掌握原型意义并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其边缘含义。从以上的略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型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词的多义化过程体现了原型理论的特点。利用原型理论略论一词多义现象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体现了认知行为和语言使用的经济准则。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一词多义的词汇时,首先应理解并牢记词汇的原型意义,然后学会通过扩大、缩小、转喻、迁移等措施从原型意义逐步引申出其他相关含义,直到引出最终的边缘含义。这样一来,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有关该词的词义范畴。 二、一词多义与隐喻理论 (一)隐喻理论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自1980年Lakoff&Johnson发展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以来,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探讨隐喻的途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即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基本包含以下几个内容:隐喻是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现象;作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修辞格;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是源域,一个是目标域。源域是人们熟知的、具体的,目标域则是陌生的、抽象的。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隐喻是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实现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即源域中的某个概念部分或全部映射到目标域中,使两个域形成一定的关联,而这一关联又是通过人的知识和经验获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