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教师在课堂人数多在 30 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小班学生人数少,教室空间小,教师置身其中,容易与学生融为一体,开展诸多互动切磋。职是之故,小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颇受欢迎,并已成为各高校力推的教学方式。然而,囿于师资力量、教学场地、课程安排等原因,现阶段大班教学在高校中仍占相当数量。不同于小班教学师生互动较易,教师在大班教学中找寻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把握教学节奏、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比小班教学面对的挑战更大。如何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做好大班互动式教学,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疏浅看法。
1 一个巴掌拍不响--大班教学“三难题”
大班人数多在 50 人到 150 人之间,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组合而成。面对学生人数众、专业多、兴趣广这一“既成事实”,教师面临诸多挑战--
1.1 学生五湖四海,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迥异,教师难以高效迅速“凝结”学生的兴趣点 小班人数多在 30 人左右,他们专业相同,学科背景相似,教师找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相对容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任何时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也是点燃学生知识火焰的火花。无论就学生兴趣维度而言,还是就教室物理空间而论,范围越小,越容易聚焦,越容易激发共同的话题与讨论。在课堂学生人数一定的情况下,英语论文范文,教师能较快地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向学生兴趣点靠拢,进而实施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大班学生较多,这也意味学生的兴趣面呈扩散之势。点多、面广、线长,教师要在单位时间内高效聚焦学生的兴趣点,或者用自身的知识储备给学生“凝结”一个兴趣点,并非轻而易举。中国地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不同专业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关照兴趣往往大相径庭。这种不同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具体而微的课堂缩影。它有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不同,理科生与文科生的不同,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不同,也有中国南北地域的不同,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一名北京学生、一名上海学生、一名广东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有所异同,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兴趣,就要深入沉潜,仔细研判,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教学有效铺垫。
1.2 大班学生点多面广,教师活动重心难以下移,很难获致师生大范围的近距离 互动小班人数少,课堂小,教师教学不依靠麦克风,可用自己“原汁原味”的声音传达教学内容。因为没有麦克风的束缚,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深入学生的中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种近距离互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渗透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相较教师在小班教学中的周行无碍,依赖麦克风的大班教学自始至终难以摆脱麦克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意味教师的活动范围很难挣脱麦克风电线的掣肘。一般情况下,麦克风的电线有 4 到 6 米长。为了扩声不得不与麦克风“形影不离”的教师,活动范围无形中受到电线的限制,很难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当中。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近距离获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及时反馈,无法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学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1.3 大班人多密集,中后排学生精力容易分散,与前排学生产生“板块脱离”效应 大班教学,教师的活动范围受到麦克风电线的限制,教师要调动台下众多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名副其实的“主人公”,也受到教师站立点不能四处走动的潜在作用。就现有教室设备看,大教室内部多均衡分布扩音设备。理论上,借助现代音响设备,学生可在教室任何角落听到扩音设备传送的教学内容。但对中后排学生而言,他们同讲台相隔相当一段距离,能听到教师的声音,却难以像前排学生清晰看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同教学内容一同变化的手势、眼神、姿态等身体语言。这些重要的课堂语言,恰恰是扩音设备无法传送的。就此而言,一旦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够精彩,时间一久,中后排学生精力容易分散,与前排学生产生“板块脱离”效应。到了这个时候,大教室内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前排学生聚精会神聆听老师讲授,观看老师随同教学内容变化的各种身体语言,中后排学生各干各事,“各自为政”。
2 以一己之力激发众人之力--大班教学“三做到”
2.1 开堂五分钟,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活络课堂气氛,攸关教学成败万事开头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