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法隐喻与名物化
以 Halliday 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出发,提出隐喻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涉及语法层面,开辟了隐喻探讨的新视角[1]。根据 Halli-day( 1994) 对句子成分的略论,可将语法表达形式划分为“一致式”( congruent) 和“隐喻式”( metaphori-cal) 。在“一致式”的表达里,名词用来表达名称或概念,动词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形容词、副词充当名词、动词的修饰成分。但是,人们在使用时,并不是一直遵循这种“一致式”的表达习惯。在表达动作或状态时,经常会用到名词或名词短语,或用动词表达某些名称、概念,与人们原有的表达习惯并不一致,这种情形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语法隐喻( GM,grammaticalmetaphor) 。名物化( nominalization) 也称名词化,“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 process) 或‘特征’( attribute) ”,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和最有力的方式。恰当地使用名物化可以增加文体的正式度,使文章更具客观性、权威性和精确性。名物化的产生和运用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现实世界经验的重新建构,它扩大了人类语言使用的意义潜势,也是人类认知能力提高的表现[2]。
二、名物化的三大纯理功能略论
( 一) 名物化的概念功能略论概念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对现实世界( 包括人的内心世界) 的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反映。及物性系统( transitivity) 作为概念功能的核心,是用来实现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关系过程与心理过程。而名物化作为一种表达意义的隐喻变体,“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它的使用必然也从某些方面改变了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认识[3]。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略论出名物化的概念功能,即名物化是如何帮助人们重新构建关于世界的认知的。例如:例 1. Yesterday,the President approved the diplo-matic policy towards Iran. ( 昨天,总统批准了对伊朗的外交政策。) ( 一致式表达)例 2. Yesterday,the approval of the diplomatic pol-icy towards Iran. . . ( 昨 天,对 伊朗 外 交政 策 的 批 准……) ( 隐喻式表达)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出:( 1) 一致式的表达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及物性系统里具备完整的动作过程( approved) 、参与者( thePresident & diplomatic policy) 以及环境成分 ( towardsIran) 。而在隐喻式的表达里,以上句子通过名物化,一致式中的过程( approved) 被隐喻化为新的名词 ap-proval,成为新过程的参与者,只能充当新句子的一个成分,无法用以表达动作过程,名物化摆脱了原有过程中动词的属性,转而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征,即可以被修饰、被量化。( 2) 原本在一致式中逻辑联系比较清晰的各种成分,通过名物化,逻辑联系变复杂了。例如,过程的参与者( the President) ,有可能是整个动作过程的实施者或者承受者,在这一动作过程中对动作行为负责,通过名物化,被巧妙地隐藏在了名词词组中,读者或者听众已经无法辨别动作( approved) 是由谁发出的,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既定事实( approval) ,所以名物化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动作的实施者,将既定意识形态强加于大众,模糊了事件的逻辑联系。( 二) 名物化的人际功能略论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联系,用语言来作用别人的行为。小句是实现人际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句可分为语气( mood) 和剩余部分( residue) ,语气由“主语”( subject) 和“限定成分”( finite) 构成。限定成分用 be 以及其他助动词、情态动词体现,主要体现动作发生的时间标识( 由 be动词以及动词的时态变形体现) 和情感标识( 由情态动词体现) 。例如,“He might come”( 他可能会来) ,主语是“he”,限定成分是“might come”,这样就能很清楚地推断出这个动作是否已经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是如果通过将动词名物化变成对应的名词词组“His coming”( 他的到来) ,这个名词词组则无法展现动作的时态: 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还是将要发生? 而之前推断这一动作可能会发生的情态动词“might”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英语论文范文,从中我们看不出任何情感、态度,这样的名词词组显得正式、客观、不容置疑。名物化关于人际功能而言,一则使时间标识消失或者模糊化,二则使动作主体神秘化,情感态度中立化,进而增加了文章的客观性、权威性。例如:例3. The U. S. Government will probably decide towithdraw from Iraq,and White House might release it to-morrow. ( 美国政府可能会决定从伊拉克撤军,白宫可能明天会公布这一消息。) ( 一致式表达)例 4. The release of the decision to withdraw fromIraq caused a hot debate. ( 从伊拉克撤军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 隐喻式表达)对比以上两例,我们可得出: 例 3 作为一致式表达,清晰地说明了这个动作将要发生,“will”是将来时的时间状态,并且对这两个动作可能性的推测“proba-bly”“might”,英语论文范文,也表明了说话人的态度是推测、不确定的,意味着读者可以对这个句子提出质疑或者挑战。但是名物化恰巧掩盖了动词的情态成分,同时也使动作的主体神秘地消失了。在例 4 中,“release”和“de-cision”俨然是既定事实,人们无法探索它发生的时间,更无从考量它本身的可能性、概率,从而使语篇达到了客观化、神秘化的效果。( 三) 名物化的语篇功能略论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联系。语篇的衔接主要通过“主位—述位”结构来实现,主位是( Theme) 以说话人为导向( speaker- oriented) ,是说话人话语的起点,而述位( Rheme) 则是以听话人为导向( listener - oriented) ,是对主位的扩充与发展。名物化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通过建立“主位—述位”结构来实现。胡壮麟( 1994) 提出了三种通过“主位—述位”推进实现语篇衔接的基本方式: ( 1)重复前句中的主位,“T1→T2”; ( 2) 将前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R1→T2”; ( 3) 前句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主位,“T1 / R1→T2”。名物化的语篇衔接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种方式中,以过程为中心的小句被打包为名词词组,成为一种抽象的“事物”,作为“事物”它可以很自然地充当小句的主位[4]。例如:例 5. Nature is transformed into different types ofliving. It exerts great influences on human beings.( 主位) ( 述位)通过将“T1 / R1”打包进名词词组,再作为下一句的起点,即主位,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exerts great influences on human be-ings. ”通过名物化整合了两个单句,很自然地实现了语篇的衔接。这一衔接方式可进一步扩展为前面几个小句或一段话甚至是几段话打包进一个名词词组再作为下句的起点,然后由此一步一步地论述下去。
三、结语
由于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名物化的使用能使语篇的语言表达更为客观、严密、简练,使语篇的信息量增大,语篇表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