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介语 二、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与其他自然语言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可渗透性、系统性、阶段性和石化性等。(一)可渗透性中介语的可渗透性源于它的开放性。中介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新的知识会不断渗透并修正原有的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二)系统性Ellis(2017)认为,尽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规则的应用是可预测的,中介语同其他的自然语言一样,具有人类语言所具备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同样由一系列规则组成,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与目的语系统有差距,但学习者目的语使用中的这些中介语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则,英语论文,不是任意的。这种系统性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与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三)阶段性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断而产生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连续体。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增长的需要,这一语言系统不断发展,英语论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脱离母语的束缚,向目的语靠近,从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H.D Brown[2]把中介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前系统形成或无规律语言错误阶段(pre-systematic/random errorstage),由于学习者缺乏目标语的系统知识,所犯错误多是无规律可循;(2)突生阶段(emergentstage),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目标语规则,但目标语系统不够稳定,语言运用能力倒退到低一层次;(3)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比较接近目的语规则;(4)后系统形成或稳定阶段(post-systematu stage),学习者基本上掌握了目标语。(四)石化性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并随着语言输入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向目的语靠拢。从理论上,中介语应随着学习量的增加而最终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然而,探讨表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继续稳步上升,而是处在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Selinker 在 1969年重申对石化现象的定义时说道:“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影响 ,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Selinker 还指出:大约只有 5%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使用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水平,而绝大部分人会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语言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可能会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任何阶段出现,因此又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不仅大部分成人学习者,而且处于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儿童第二语言习得者都无法获得与母语使用者同等水平的语言能力。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以了解学习者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其语言系统与认知系统的关系,对外语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Brown Hougla(s1994:213~217)认为,错误的根源来自于语际迁移(Interlingualtransfer)、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学习环境(context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strategies)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语际迁移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因为在对第二语言系统还不熟练的时候,母语是学习者唯一可以借鉴的语言系统,他们往往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言规则而机械地套用母语规则处理目的语信息。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把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的规则错误地应用到目的语的语境中,结果就是形成处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状态的中介语系统。由于受母语思维的作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容易犯中式英语的错误,即使学习者学习了好长时间的外语,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外国腔”。如,汉语元音无长短之分,因此,Lead 常被误读为 lid,而英语中的长短元音能区别词义,这就会造成听者理解上的错误。又如,在中国学生的写作或会话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3]:“In the playground,people mountain peoplesea”(操场上人山人海);“You give me stop”(你给我站住);“This is a big thing”(这可是一件大事啊);“We played very happily yesterday”(我们昨天玩得很开心);“Yesterday,there was a big rain”(昨天下了一场大雨)。显然,这些错误用法都是受到汉语的作用或者中式纯汉语说法,由于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而从字面上直译过去的,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在语用方面,学生也经常因受到汉语文化与语境的作用而在使用英语时出现错误。如,中国学生在机场或车站迎接外宾时经常会问候“Areyou feeling tired?”但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尤其是上级人士,这种问候形式是极不礼貌的,而应该说“Did you have a good jourey?”很显然,这种语用上的错误又是受到汉语文化负迁移的作用。(二)语内迁移探讨表明,外语学习者在早期受语言间相互的干扰和作用较多,但随着新语言系统知识的不断获得,语言本身内部系统的不断作用对其语言学习的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因为随着学习的进步,已逐渐获得的目的语系统就自然成为学习者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并指导着对其目的语的应用。由于对目的语还未掌握透彻,语内负迁移就自然地产生了,也被称为过渡泛化(overgeneralization)。目的语泛化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包含语言学习者习惯于依照目的语的某项规则(尤其是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到其他语境中的一种现象。泛化的前提是规则适用对象的某些相似,而泛化的本质是相似类比。但是,个别的相似可能让学习者产生部分甚至全体相似的错误认知。泛化一旦过渡,超越了类比的相似基础,便出现错误。如,将名词复数规则、动词过去式规则、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规则、动词搭配等语言规则过渡等同化。又如,许多二语学习者常常会造出下面这样的句子:例 1 There are a lot of rices in the bag.例 2 She leavad here last week.例 3 He can draws very well.例 1 中,学习者错误地认为可以把可数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则应用到不可数名词 rice 的形式变化;例 2 中,学习者把规则动词过去时形式的变化规则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