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英语产生的必然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英语已不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专用语言,而已成为一门多民族、多文化和多功能的世界性语言。当前,世界上几乎 1/3 的人口掌握了英语,而以英语为外语的人数已超过了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人数,英语已经被整个世界所拥有(李少华,2017:61)[1]。 卡奇鲁[2](Kachru, 1985)根据英语的不同使用者创建了著名的三个同心圈,内圈(inner circle)、外圈(outer circle)和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内圈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内圈国家的英语是英语本体,是规范英语的源泉;外圈包括印度、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原英国殖民地,这些国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扩展圈则为那些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这三个圈的英语是建立在一个共核(common core)基础之上,即各种英语变体都应遵循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层面的共同规则。“英语族”(Englishes)这一概念已经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学者的认可,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必然会使英语同当地的政治、语言、历史、文化、习俗、心理等相结合从而导致它的变异,形成带有本地特征并在各个层面与母语英语有不同程度异同的英语变体。 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就使得中国环境下的英语变体即中国英语运用而生, 英语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2.中国英语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邓炎昌,英语毕业论文,1998:147)[3]。 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语言,英语论文,英语在表述具有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行为、文化习俗、社会生活、思维模式等本土文化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时我们应大胆地使用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去表描述它们,以此填补由于英汉文化异同而造成的词汇、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表达的空白。 中国英语的出现能帮助实现我们历史传承,社会价值观念,科教文化,经济生活以及自己的观点和期望的表达。中国英语的出现也是中国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国际作用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需要。 语言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它承载着深厚的政治内涵和价值观,盲目地推崇某种语言,最终会导致关于这种语言所代表的价值观的认同,至少在潜意识上如此(李少华,2017:62)[1]。 战后英国和美国在海外积极推广他们的语言计划,其目的就在于想通过语言的推广和传播,潜移默化地作用他们理念和价值观,使外国利益趋同于本国利益。 而实际上,跨文化交流是基于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充分理解对方而不改变自己的平等交际。 所以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要树立文化平等观,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必改变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价值观念,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国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不遗余力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文明发展的新成果, 在世界文化中获得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话语权力,并且刺激增强国人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国英语的相关探讨及其发展对中国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对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材编写方面都作出了新要求。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被批评为费时而低效,前国家总理李岚清曾在 1996 年的外语教学年会中指出:“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但连‘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这一简单问题都答不出来。 ”时隔 16 年,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原因不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用英语结构来进行这些日常生活交际,而是学生并不确切知道豆浆、稀饭、油条、年糕的英文表达而一时语塞,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学生关于汉堡薯条三明治一些洋食品可以用英语脱口而出。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英语教材中大都选自欧美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涵盖了英美饮食、教育、体育、政治、文学等方面内容,学生对欧美英语生活的常见词汇非常熟悉,但对中国日常生活基本词汇表达掌握却略显苍白。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能够清楚地说出美国的参众议员,英国的上下议院的名称,但关于与国人密切相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党会的相关表达却知之甚少;不少大学生了解酸葡萄、美国梦的内涵外延,能津津乐道地谈论圣诞的由来和庆祝活动,但一旦他们被问及外国人非常感兴趣的孔子、中医、京剧、武术及中国的传统节日,他们往往面露难色,一方面他们自己对此涉猎不深或并不精通,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他们不知道许多涉及中国特色的词汇该如何表达。南京大学学者从丛(2017)[4]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现象的主要特征是在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造成交际障碍,甚至造成国际交流的负面作用。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英美文化的介绍与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可厚非,因为这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拓国际视野。 但是我们熟悉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异同,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王守仁,2017)[5]。 大学英语教学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关于广大没有机会在国外生活的英语学生来说,需要用英语表达的往往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事物和现象,是国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环境,许多时候我们的选择不妨是使用中国英语进行交流,一方面它符合英语的规范,另一方面它又带有深深的中国烙印,能够传递中国的语言文化习惯和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所以,广大外语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必须认识到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英语的学习,了解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的特点,教学内容上应包括能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加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提高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英语交际环境,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真正做到互惠互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