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首次把网页协作(Collaborative Web-site)引入大学课堂教学。之后,这一简单的合作学习工具便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的课堂中,包括: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新闻学,工程学和英语等。网页协作在概念上基于沃德·坎宁安的WikiWikiWeb(或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发音wiki,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被译为“维基”或“维客”。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英语毕业论文,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研讨。由于Wiki的完全自由性,进入Wiki和使用Wiki的用户完全不受限制,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自由合作空间。Wiki固有的民主性保障了Wiki的每一个用户都有相同的权利[1]。虽然我们主要在课堂上使用网页协作,但教师不管在何地监管,网页协作都会给教师更多的接口进入能力。这样,教师就有了不受接口限制的权利。许多使用过的用户在日后都评论说非常喜欢它提供的互动,就像一块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写字的白板。在国外许多采用此项教学技术的大学一般都拥有一百多个课堂网页协作。教师为他们的课堂创造出了多种教学活动并把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归为25类,探讨显示这些活动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特定课堂的需求[2]。本文将探讨在大学一年级新生英语课堂中网页协作的使用情况,尤其关注它的成本效益和学习效益。通过其促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继而作用教室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网页协作可以为学习者创造更多讨论、反馈以及由此衍生的学习机会。由于衍生增加的学习机会是学生自身产生的,因此便不需要增加多余的教学成本,只需对上课过程加以督察便可。这样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成本效益)在课堂学习中产生较大的提高(学习效益)。因此,在英语写作中网页协作的使用可以证明合作学习工具作为一种简单、灵活的工具不仅在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上十分有效,同时在节约成本上也同样非常有效。 二、网页协作在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略论在英语读写教学中,网页协作被应用于一项称之为精读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用于讨论的散文或诗歌被粘贴在页面上,学生通过直接在散文或诗歌上嵌入链接来对此进行评论。然后,学生互相评价同伴对阅读材料的评论,也可以用同样的措施互相评价同学们所写的文章。例如基于一个聊天会议的网页协作精读任务。学生在课堂主题和指定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项网络聊天会议。然后,教师在网页协作页面上粘贴该聊天会议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讨论中比较有趣的部分,并创建与该部分有关的页面。通常学生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片段并用*s对此进行标注。在保存页面的时候,他们会用这个片段作为题目创建一个新的网页协作页面。这样,原始聊天会议就被保存下来,作为聊天会议最重要部分的评论却是可以随时使用者添加的[3]。学习成效是指成本预计达到与学习相关目的的学习总量(即负有任务的时间)。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展示使用网页协作的学习。然后将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在低成本时可以是高成效的。本实证探讨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当年大一新生社区矫正111班级的49位同学中展开。49位同学被分为两组,学习组(24位学生)用网页协作完成各种任务,对照组(25位学生)完成同样的活动,但对精读活动,学生在一个在线环境中进行穿插式讨论进行,然后各自处理自己的文章。由于两个小组完成的是同样的活动,学生的成本(所花精力)应该是一样的。为保证这一点,指导教师对两组学生中的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都进行了跟踪,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显著异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网页协作组明显对他们的相互合作更加满意(表1)。而且网 页协作组(网页协作组的分值统计:7个A级,10个B级,3个C级,其余为D级)比对照组(19个B级,3个C级,其余为D级)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也说明网页协作组学习形式产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指导教师同时指出网页协作组呈现出更多不同的观点,优秀学生因此而崭露头角。我们注意到在评价学生表现时,英语论文,分数并不是一种精确的测量工具,因为分数并不够精细,以至于不能显示出学习成效的出处和来源。考虑到这一点,指导教师随机地在每个小组中选出12位学生,以不同标准定级学生的五项学习任务:两项基于学生生成的聊天会议的精读任务;两项基于文学著作的精读任务;一篇正式的文章。为保证受个人的主观作用最小,我们确定了两位评价者(均为英语类授课教师),给每一项任务评一到四级(四分为最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