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审视了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话语重构策略,提出莱辛的话语重构寄托在后现代宏大叙事的外在解构和内在解构之中,她应用形式循环的后现代技巧构筑了一个现代性的世界,暗示了宏大叙事的必要性。文学理论犹如文本略论的一盏领航灯,将探讨者从不同航道带入文本世界,为著作解读提供了新视野。一些代表纷纷应用新的理论视角重读经典作家著作,如从生态批评方面阐析《白鲸》,从生态书写方面探询英美诗歌的另一世界,应用心理略论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表现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之间的失衡,从道德观和艺术功用性重审王尔德的唯美艺术观,从文化批评解读当代美国幽默文学的社会隐喻,等等。除对经典作家进行重新解读外,当代颇有作用的英美作家著作也成为学者们的探讨对象。如苏珊·桑塔格的思想性、莉莉·塔克的著作主题、朱利安·巴恩斯的创作技巧、A.S.拜厄特对神话和童话的戏仿、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中的言语缺失等均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展示出当代文学探讨的前沿性和当下性。 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是当代大众文化探讨的核心话题,学者们关注到了这一点。江宁康(南京大学)从当代美国文学经典与文化消费二者相互转变的历史和现实成因出发探讨了美国文学经典的文化消费问题,认为文学经典成为消费对象与美国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文化机制密不可分,经典著作经过文化消费过程被通俗化进而被大众接受,而通俗著作也需要通过文化运作推向经典。与之呼应的是有代表从“布鲁姆斯伯里产业”的兴盛成因考察了非虚构著作在经典化过程中的影响,从作者、读者接受等角度讨论了经典的成因,认为意识形态、读者的窥视欲等均作用到著作的经典形成。由于哈罗德·品特荣获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戏剧探讨在此次会议上也独放异彩,成为一个讨论热点。大会有十来位代表就戏剧探讨进行了对话,尤其对品特的戏剧著作展开了全方位的研讨,如对品特戏剧荒诞性、“身份不认同”主题、审美观、语言观、现实观甚至是戏剧中的色彩符号功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奥尼尔、贝克特等经典戏剧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利用跨学科领域的探讨成果反观文学和变换探讨视角是目前文学探讨领域的发展态势。王腊宝(苏州大学)从当代欧美小说探讨中应用话语略论手段考察短篇小说与人类认知行为的关联出发,介绍了欧美对于短篇小说意义解读过程中认知框架设定问题的探讨成果,认为欧美短篇小说认知批评积极参与了当代西方文论的主流话语,为处于困境中的文化探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武器。王燕(上海交通大学)则以品特43部剧作为语料基础,应用符号学原理,采用统计学量化略论和文本细读的措施,探讨了各种色彩符号在品特戏剧著作中的存在意义,影响功能,以及折射出的主题思想。边缘文体的探讨也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代表对西方女性作家游记著作的特点进行了略论,诠释了游记著作中的文化与权力的联系,另有代表对伍迪·艾伦电影著作中的西方中产阶级男性形象进行了总结略论。 三、亚文化场域的族裔文学探讨在当今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强势文化虽统领文学主流,但边缘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亚文化领域中打开了一个日渐开放的论述空间,凭借文化异同间的张力描绘出主流意识所遮蔽的天地,与强势文化抗衡的过程中大大丰富了主流意识。族裔文学探讨以不同感知的交互运动,以不同反思的交互观照,显示出异质文化间的对话活力。在本次会议上,美国的黑人文学、华人文学、犹太文学、印第安文,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