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注重于从整体上对文学的一般特征、主要功能、各种体裁的结构要素及其特征、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基本措施等进行理论性的梳理与介绍,将引导教育涉入者从结构要素、构成形态、表现手法、内在特征、外在关联等层面去认识文学,了解文学,把握文学,克服“史”因材料堆积所导致的“消化不良”,“读”所引起的“见木不见林”,或陷入语言的泥淖,培养起学习者串联、整合、略论、抽象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逐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再次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需要。早在1998年8月,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略论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①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大学里存在着“外语教学在外语系、而外国文学探讨在中文系”;“精通外语的许多不太精通外国文学探讨,而进行外国文学探讨的却又并非全都精通外语”的现象。造成上述“薄弱环节”、“长期难题”以及外语教学与外国文学探讨脱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材设置等都有联系;但笔者认为,“论”的缺失是妨碍“略论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的重要原因;因为缺少文学理论的教学与修养,无疑大大制约了英语系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最终也就限制了他们进行探讨的能力与潜力。 任何一种探讨,不管其对象是什么,倘若只停留于对其外部或其呈现形态的观察,而不深入到其内部去了解、略论,把握它的内在机制与规律,那是难以做到透彻的认识与掌握,自然也就难以提出触及本质的问题,难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文学理论”的教学目标,说到底,就是要使学习者在了解文学的基本要素、基本样式、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培养起对文学著作的解读与略论能力,对文学现象与文学手段的综合与抽象能力,对文学现象中相关与相异、传承与发展联系的观察与发现能力,从而培养起对文学及其相关文化与社会现象进行诘问、追溯、审究、整合的自觉。这种自觉正是创新意识的心智基础,是创造力的源泉。作为新世纪的英语文学教学,无疑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意识的人才为己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