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教学及语言学理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英语写作教学语言学理论

摘要: 情感过滤说与自动化理论表明大量的写作输出在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度、促成学生自如地应用语言这一过程中具有积极影响;创造性建构与功能主义理论揭示了变化多样的写作练习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语言、把握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联系方面的重要性;而监察理论与语篇结构理论则说明了写作活动本身在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言策略技巧能力和篇章结构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这些理论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形式和重点等方面都对中国中、高级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与探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语言学理论; 模式; 英语写作教学; 启示

语言学探讨领域中涌现了不少理论模式。虽然迄今为止,这些理论中尚无一能对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综合性的阐释,有些甚至遭到质疑。然而它们却激发了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及语言教学措施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推动了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这些理论探讨成果对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在外语教学的听、说、读、写4项语言技能中,听、读属于语言输入活动,说、写属于语言输出性活动。当前国内的英语教学侧重听、读,在说、写方面所花的课时和安排的训练却相对较少,明显处于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的状态。写作是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智力活动过程,是产生技能(producting skills)的过程。写作需要作者用恰当的词语、清晰的逻辑形式、统一的内容来向读者表达情感、思想、见解。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程度高、难度大、涉及面广的一项交际能力。本文就语言学相关理论模式对英语写作教学提供的启示稍作研讨。

一、情感过滤说与自动化理论
情感过滤的概念由Dulay & Burt率先提出[1],经Krashen的发展而自成一说[2]。该假说与输入和吸收的概念紧密相关。如何将输入有效地转化为吸收是一个对二语习得极为关键的问题。情感过滤器(the Affective Filter)控制着学习者所能接触到的输入的量及其被转化为吸收的程度。这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
Krashen认为,当情感过滤度高时,虽然学习者能理解输入,但输入却到达不了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因而不能转化为吸收[3]。这是因为他们自信心低而焦虑度高,缺乏动力。过低的情感过滤度同样不利于输入的吸收。在适度的情感过滤度下,输入经LAD被转化为吸收。
可见,光有可理解性输入并不够,关键在于减弱情感过滤器的影响,促进吸收。因此,多数探讨者和教师认为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信心,降低焦虑度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但笔者认为关于成年英语学习者来说这不是根本之所在。很多成年学习者也许有这样的感觉,在学英语的初期阶段吸收较好,输入起着实实在在的影响,而在学英语多年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即便接触再多的输入似乎也难有进展,甚至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是由于输入没能被LAD吸收利用。因此在习得的中、高级阶段,吸收问题变得益加迫切。这正如一块海绵,初时吸水性很强,而在达到饱和状态之后,即便有再多水也无法吸收了。
这便导致了该阶段学习者的情感焦虑度的升高,以致产生恶性循环。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输出,尤如挤出海绵中的水,再吸再挤,循环往复,则海绵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吸水性。情感过滤说给外语教师的启示是,当学习者过了青春期之后,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的不平衡状态导致了情感过滤度的逐年增强。要降低情感过滤度,促进输入不断地被吸收,只有加大输出量。英语写作是一种主要的语言输出活动,在国内目前输入大于输出量的不平衡状态下,强调写作输出量,才能使输入不断地被转化为吸收,然后使吸收的知识得到创造性的应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感到时有进展,因而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度,减弱情感过滤器的影响。
根据自动化理论的观点,唯有经过大量练习才能达到自如应用语言的自动化阶段。Faerch和Kasper认为冒风险是自动化的前提,不愿冒风险尝试的学习者不可能达到自动化阶段[4](P187)。根据Anderson的思维适应控制理论,从陈述性知识(有意识掌握的知识)过渡到程序性知识(懂得如何用而并非有意识掌握的知识)要经历3个阶段[5](P389)。
在第一个“陈述阶段”或“认知阶段”,语言信息仅作为事实储存于头脑中,但没有现成的激活程序,尚不能在输出中正确应用。第二个阶段为联想阶段,可通过“合成”和“程序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归纳或演绎)处理(即控制性处理),但可能产生规则泛化类的偏误,属于“冒风险”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为自动化阶段,程序已熟练化,且能区分哪些输出用于哪种情境,即在正确性和恰当性的前提下进行自动化处理,快速输出。该理论极其复杂,仅一个交际行为就可能要触动一系列相关的“输出机制”,但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陈述性知识逐渐程序化的过程,引起该过渡的机制是操练[5](P389)。写作也同样经历信息储存(写作内容)—信息处理(构思成形)—自动化处理(表述和修改)3个阶段。探讨结果表明[6],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写作内容贫乏,内容挖掘能力差,改变这一近况需要在写作教学环节上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外,在国内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每周仅两学时,一次课仅一篇作文的输出量是远远不够的。写作课教师应该强调课后写作的重要性,敦促学生养成写英语日记的习惯,并开展课外英语写作征文比赛等活动,只有通过多写、多练、多输出才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程序化和自动化,并从有意识地应用二语规则转为无意识地自如应用从输入中吸收到的二语规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