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教学论文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的常见现象,也是外语习得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研讨石化现象的起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借助有关的语言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习作,对发生在学生英语习作上的语言石化现象加以探讨,并为此提出一些防范的方法。 “语言石化(僵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按照塞林克的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塞林克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法消除,它可以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换句话说,如果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加大最终却没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也就是语言结构系统(如语言项目、语法规则、系统性知识)不再有进一步发展,而是趋于固定甚至是停顿的状态,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石化表现。石化(fossilization)可分为暂时性石化( 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sistent fossilization)。由于石化是外语学习的普遍现象,研讨石化的起因以及如何避免石化也就成为第二语言习得探讨的重点课题。尤其是针对处于大学阶段的语言学习者,他们中的语言石化现象大都属于暂时性石化。如果辅以恰当的语言学习措施和教学手段,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本文从中介语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石化产生的原因来略论在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与此有关的问题。 一、石化现象的起因 塞林克认为95%的二语学习者会产生石化,所以石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内、外因素造成的。除了学习者的内部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等自身内部因素对石化产生作用外,它还会受到诸如语言环境、教学措施、教材设置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根据中介语的不完备性(inadequacy)、不稳定性(instability)和系统性(systematization)等自身特点,国内的外语理论探讨人员通过多年的观察与探讨后发现:中国的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一定的模式。在中学阶段,学习者的外语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不断地得以稳定和有序的积累,其外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外语能力在大一、大二阶段得到一些长足的进步后就会慢慢进入高原期(plateau)。随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状态,即所谓的暂时性石化。下文就结合高年级外语学习者在课内学习和应试时所表现出的语言石化现象,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讨。 1.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y)层面Corder(1981)认为“中介语”是不稳定的。这一结论是基于“……当学习者不被理解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他/她会按照某一社会团体的行为原则来调整自己,……”在实际交际过 第5期英语写作课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程中,学习者有时会采用交际策略这种“说话者在表达意义遇到某种困难时所采用的系统化技巧”(Corder,1979),从而保持了交际渠道的畅通。然而,Ellis(1985)指出,学习者过分成功地应用各种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再学习目的语的新知识,由此而出现了中介语石化倾向。交际策略往往表现为学习者应用回避、换说法或简化等手段去促成交际,而忽略了语言的确切表达,致使其中介语停留在句子结构单一、同时含有大量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的水平上,难以继续朝目的语方向进步。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倾向于过高估计交际功能的重要性、忽视了语言准确性的交际教学法盛行数十年,这在客观上加快了石化的可能性。 2.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层面学习策略的应用不当而导致石化是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确应用学习策略以处理语言教学现象中的语言输入能有效促成更完备的学习效果。然而,处于中介语系统形成前阶段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规则了解不够,则可能借助于省略简化、过度概括及语言迁移等策略而导致非目的语语言形式的产生。例如表现在语音方面的浓重的口音……语言迁移,结构方面如The deer are runningfast, a check of $100(张雪梅,2017)……过度概括; He playcards或I see four trolley in the corner(戴炜栋,1998)……省略简化,以及No matter how…but…,Although…but,May I borrowyour telephone? (张雪梅,2017)……语言迁移,等等。 3.目的语文化知识( the target language containing itsunique culture)的缺失层面如果说学习者的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应用不当更多地会导致语言结构非目的语形式的石化。那么,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缺乏则主要会引起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即语用失误石化倾向。根据Corder提出的“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的概念(Selinker,2017),易知,显性错误指明显不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的中介语形式;而隐性错误则指那些表面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而实际上就其语义或语用规则而言的非目的语形式,它们多表现为语用失误。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容易导致误会,给交际造成更大的障碍,且更难被学习者识别,因而更容易出现石化倾向,这种特有的语言学习现象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中比比皆是。如英语写作中常出现的“中式(Chinglish)”英语的表达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如此一来就自然会妨碍到学习者中介语向目的语进一步靠拢。目的语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目的语语言使用规则和目的语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由于缺乏目的语文化知识而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中并不少见。在不少英语交际过程中,中国学生爱向老师提问时惯用“Can I ask youa question, Teacher Johnson?”;回应别人感谢时就无意识地脱口而出:“No, it’s my duty.”。显然,要求学生自己识别这类表面句法结构正确的隐性错误而不给予专门的相关文化知识传授是难以做到的。尤其在写作过程中。当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尚未将英语文化知识列为独立的教学课程,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也未在传授文化知识方面有足够的投入。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剧了学习者语用失误出现的频度,最后导致了学生语用失误的石化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