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遍语法看ESL否定句的习得顺序[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探讨表明,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进行习得的过程中,对英语否定句的习得遵循着大致相同的顺序。针对这一问题,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提出了ESL否定句习得直接利用普遍语法、间接论文网利用普遍语法、以及不利用普遍语法的三种假设,并结合具体语例对每一种假设进行了略论。

关键词: 否定句; 习得顺序; 普遍语法

一、引言

Selinker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中介语理论”。他认为外语学习者掌握的某一门外语的知识既有别于学习者的母语,也有别于学习者的目标语,而自成体系。这种独立体系的中介语中包含着一系列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语法规则,使得外语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中介语语法各不相同。[1]以中介语理论为框架,探讨者们提出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自然路径”理论[2]。这一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具有共性的自然路径:外语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经历了次序大致相同的一系列过渡阶段。自然路径具有普遍性,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对自然习得路径不会产生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理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探讨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横向探讨和纵向探讨的措施,对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语法词素,否定句、疑问句,以及联系从句过程中所遵循的顺序进行了探讨。探讨发现,不同母语的学习者遵循某种大致相同的顺序,习得这些英语语法。这一结果从实证的角度对自然路径理论进行了验证。

但是,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句法时遵循某一特定顺序呢?要探明这个问题既需要对自然路径理论进行研讨略论,同时也需要对“中介语”理论进一步理解。在上述四类句法的习得探讨中,探讨者们关注较多的是语法词素和否定句。其中语法词素的探讨则因其在探讨措施和实验工具的使用上受到了诸多的质疑。因而,笔者拟就争议较小的否定句为重点来进行略论探讨。

二、ESL否定句习得顺序探讨回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Milon,Cancino,Wode等人对不同母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否定句时的顺序进行了探讨。探讨的结果表明,学习者们在习得英语否定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总体是一致的,但也有个别细节上的差别。[3,4,5]Larsen-Freeman对这一顺序进行了如下总结,见表1。[6](P94)

在这些探讨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Wode对自己四个以德语为母语的孩子所进行的试验。他把四个孩子带到美国呆了六个月。期间,他每天记录他们学习英语的进展情况。最后,他对所作的记录进行了略论总结并发现他们在掌握英语否定句句型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5]

(一)对全句的句外否定(Anaphoric negation)。

例如:“No my is the better one”;“No you playing here”。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否定词是no,而no的位置是在句子结构之外,作为对后面整句话的否定。

(二)对句子中部分成分的句外否定(Non-anaphoric external negation)。例如:“No finish”;“No sleep”。在这一阶段,no仍然出现在句子结构之外,属于句外否定,但从意义上来讲,no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因而是对句子部分成分的否定。在这一阶段内部,Wode又发现了两个分支阶段,即“no”/Adjective/Verb/Noun,例如:“No bread”,“No fair”和“no”/Verb Phrase,例如:“No drink some milk”。

(三)对系动词be的句内否定(Internal“be”negation)。例如:“That′s no good”/“Lunch is no ready”。

(四)对行为动词的句内否定以及对祈使句的

否定加“don′t”(Internal full verb negation and“don’t” imperative)。在这一阶段,对行为动词的否定主要分为两种结构,即Subject Verb negation X,例如: “Birgit catch no fish”和Subject negation Verb Phrase, 例如:“I don′t get away from Larsie”,而助动词“don’t”则仅限于出现在祈使句中。这一阶段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四个孩子开始表现出母语对他们的作用,例如Verb/negation的形式,“Birgit catch no fish”,反映出德语中动词后否定的情况。

(五)以“do”的形式进行句内否定(Suppletive non-imperative“do”)。例如:“I didn’t saw the water”,“I don’t have a snag”。

通过与Larsen-Freeman总结的否定句的普遍习得顺序(表1)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Wode实验的第一阶段正好符合表1的第一阶段,他试验的第四阶段则与表1中的第二阶段相对应,第五阶段则符合表1中的第四阶段。因而,可以说,二者的总体顺序是相一致的,只是在个别阶段有所异同。

三、有关普遍语法的三种假设

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学探讨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了深刻的作用,以普遍语法为理论基础和探讨框架的语言习得探讨逐渐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成为主流。Chomsky提出的“准则和参数理论”指出,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是由“准则”(principle)和 “参数”(parameter)构成的。“准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它是不变的,适用于所有语言,比如结构依赖准则。参数则是普遍语法中允许有变项有选择的部分,它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异同,而参数值则是其变项或选择项。比如中心成分参数(Head Parameter)有以下两个选择项(参数值),中心语在前(head first)和中心语在后(head final),某种语言需要哪一个参数值则是其在具体语言实践中确定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表现为不同的参数值。语言中的准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是人类的生理天赋,不必通过学习而存在于大脑中。参数值则与具体语言相关系,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参数值。人类“先天”地了解语言的准则以及与这些准则相关系的参数,然后通过接触和学习特定的语言来确定该语言的参数值,并学习和掌握具体的语言词汇。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习得母语。但是,Chomsky的理论是针对母语习得的,那么这一模型是否也可以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呢?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习得是否涉及普遍语法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