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从事英语实践教学应处理的联系和措施进行了研讨。/英语论文认为,应通过激发兴趣热情、情感自信、任务创新以及协作责任等策略,来改进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近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实践教学 策略 高等职业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以运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存在种种问题。多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缺乏对知识的探求精神。同时,自信心普遍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要变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导向的课堂实践教学,就要通过导入、实践和总结,由教师扮演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给予一定的激励,给学生发挥创造性、培养探究精神提供理想的空间。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品德、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重要性,可通过扩展课堂环境,如设计丰富多样的集体实践活动,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异同;或设置情景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困难应具备的顽强人格和积极心理等。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教学任务与自主探究的联系,正确处理好课堂环境与综合素质的联系。由此,强化英语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用兴趣激发热情。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瑞士教育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应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探究出一条既激发兴趣又减轻心理压力的教学措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大大提高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如商务英语系《世纪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的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使用英语去从事口头涉外活动,或处理商务文献,如商务广告和业务单据等。然而,语言翻译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化、模式化、记忆化,使得教学很多时候都只停留在“教懂”的层面上,而不是“教会”。为了符合高职教育的“精讲多练”,“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以及“练为用”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激发学生内心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动力去灵活应用。教师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并逐渐往纵向、横向进行扩散教学。原本枯燥、沉闷的理论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乐趣,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课后乃至以后的社会岗位上释放出探究能量。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用情感增强自信。自信是一种积极自我评价和自我肯定的情感倾向。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高度的自主性与责任心。本杰明·狄斯拉里的“每个天才的产生,必是热忱的产物”正说明了自信、热情的影响。然而,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自身的认识过程相互推动而不断强化的。在公司里,优秀领导者用软管理或情感管理来贴近基层员工,贴近他们的内心生活,创造一种沟通无限的工作氛围和树立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弗烈德利克·罗伯森曾说:“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强调了一个人被社会的肯定程度直接作用着他的能力,只要给予关爱、机会和信任就能产生一种被需要的心理,表现也就更出色。在学生眼里,能记住每一位学生名字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因为这意味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能被社会重用。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能传递出更多的亲切感和信任感。非英语系学生上《宾馆英语》课时,由于基础差,很难开口,他们希望能免去角色扮演这一测试环节。然而,在具体行动上,教师不妨在学生每次开口时,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点头微笑,多表达一些肯定、激励的表情。对学生的欠佳表现,不该直接予以否定或“冷落”,应再次给予机会,如换一种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内容回答,做到善于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逐渐进步,教师要随时注意并予以言语鼓励,如“谢谢你的努力,继续加油”等。诸如此类的话,会不断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灵当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世界吉尼斯汽车销售冠军乔吉拉德说:“放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海伦·凯勒的“信心是命运的主宰”,都很好地证明了自信带来的无限乐趣,作为人师的我们是否更该理会并付诸于行动呢? 用任务体验创新。“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法国学者狄德罗点明了创新和价值之间的相互联系,显然,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会充满青春活力,才是有才能、有价值的人。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任何思想或行为上的束缚和约束都不利于学习者的进步,只有自我动机才能自由想象。这比获取有限的知识更重要,是丰富知识最有效的途径。针对中国学生从小缺少锻炼口才或动手能力的平台,导致在外人面前表达主张时无力,在开学第一堂课,可布置给每位学生一个任务,就是课前五分钟独立演讲。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坚持课后辅助英语学习,提高自觉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想象力,逐步体验创新。演讲,指演讲者在某一特定场合向大众发表主张,抒发感情,感召共鸣的一种社会活动,蕴含着一定的表演性、艺术性和流动性。看似简单,但意义重大,因为这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紧密相联。它检验了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是否具备一定的美感和欣赏性;能否表达出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感召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搜集吸引眼球的信息、设计扣人心弦的表达过程和制作精美独特的PPT,来展现学生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往往都超出预期的效果。如某位学生演讲的主题是“American Food”(美式食物)就非常有新意。首先就链接中式食物的图片如饺子、粽子或阳春面切入话题,通过简短的比较引出主题。在主题内容上,结合美国旅游线路图和当地食物一体阐述,如走访美国南部可享受乡村式的烹调;感受路易斯安那州一年一度的海鲜烹饪大赛;品尝中西部的面包之乡可口的烘焙食品;乘船游览至西南部尝试墨式德州小吃;最后,到太平洋西北岸,啜饮美食家的咖啡等。最后由美式食物引申出健康体质的内涵,倡导均衡饮食方式。这样既生动又形象,突破了传统的演讲只是罗列食品、粘贴图片这些单一的形式。又如每个女生都感兴趣的话题--—皮肤保养,有位演讲者就这样设计:测试不同肤质,进行分类;举例表明特征,对症下药;展示国际趋势,体验潮流。层层递进的思维逻辑体现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在表现形式上,渗透出自创的美妙力量。由此可见,知识是措施的前提,思路是创新的根本。学生要自己动手动脑,而非信手拈来。只有不断实践、锻炼,才能体会做一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才能独辟蹊径创造自我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