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的负迁移作用(2)[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另一种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词汇错误是在汉英转换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英语词汇表层概念意义,分辨不清词背后的意思,因而造成转换失误。例如英语中的doubt和suspect,这两个词译成汉语都是“怀疑”之意。中国学生以为这是两个概念对等的同义词,常将它们交替使用。其实在英语中“doubt与suspect”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怀疑事实的正确与否,而后者所怀疑的是别人的动机、意图,不可同日而语。写作时常被中国学生忽视的还有隐藏在词语表层概念意义之下的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学生的作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Thanks to his broken leg, he couldn’t takepart in the football game. What a pity!”“thanks to”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含有感激之情,用在此处显然违背了学生表达的初衷。造成这种表达失误的原因是学生只掌握了“thanksto”的汉语表层概念意义“因为,由于”,忽视了隐含的情感意义。

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由于英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异同,对词汇赋予的文化伴随意义往往不一样。在英汉词汇中对于“牛”、“马”的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因此汉民族赋予“牛”许多文化伴随意义。健壮、力大,任劳任怨等,因而有“健壮如牛、老黄牛”之说;而在英国,古代英语民族以游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马“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类似于汉语中“牛”的文化伴随意义,产生了“asstrong as a horse (健壮如牛),a willing horse(老黄牛)”等一系列的表达。可是中国学生对类似如“牛”、“马”的词语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仍套用汉语的文化规约,写出“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的句子。著名的语言学家La-do曾指出,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学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模式和原则,就不可能真正的学到语言。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写作时如果不进行思维和文化模式的转换,在词汇层次上便不可能排除汉语的干扰,达不到书面交际的目的。

(二)句法层次和篇章结构上的负迁移

虽然传统的语法理论把英语和汉语归属于主语—谓语—宾语(SVO)语言类型,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有很大的异同。在英语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主谓结构的句型,而且非常注重主语,每个句子都要出现主语,即使是在句中不起任何语义影响的“假位”主语和“虚位语”(there和it );而在汉语中有近一半的句子并非SVO结构,主题--—述题结构的句子更占优势。如“这个秘密我不能说”。句中谓语前带有“双名结构”,有人把它称为“双重主语”。其实不然,第一个名词“这个秘密”是主题,第二名词“我”才是主语。对主题的注重,是汉语句子的一大特征,而主语则常常省略。对于英汉句法结构的这一异同,王力先生说得好: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是呆,英语论文英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