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多年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笔者从母语负迁移入手,通过略论干扰错误,/英语论文探究学生写作的心理行为过程,寻求改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负迁移 大学英语写作 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个难题--—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怕写英语作文,教师怕改英语作文。而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写作作为两个强调的重点之一,面对《大纲》的压力,教师和学生免其难而为之,结果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成了教学环节中长期存在的弱项。笔者在此想从写作过程中汉语母语的负迁移入手,通过略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干扰错误,以探究学生写作的心理行为过程,寻求改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母语负迁移及其表现 迁移是人在获取知识中必然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都会受到已经具有的知识或技能的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这种作用尤为突出。它表现为已牢固建立起来的母语系统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促进和消极的干扰作用,积极的促进影响为母语正迁移,消极的干扰作用为母语负迁移。由于人类语言的共性因素,任何一种母语都会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就写作而言,母语至少为第二语言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第二语言习得时,母语负迁移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语言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和文化模式转换的行为。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也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否成功地从这三个层次实现转换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但是在转换过程中,无论是在词汇层次,句法层次还是篇章结构层次无一不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笔者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三方面谈谈母语对英语写作过程的干扰作用。 (一)词汇层次上的负迁移 每一个词既是语言的微观世界,又是文化的缩影,不同语言中的词汇都烙上了反映各自社会、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特征的印记,因此英、汉语中没有完全对等的概念。可中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力图寻找一对一的汉英词汇意义的对应,造成的后果是英语表达或用词不当,或搭配不当,或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因对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而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请看下面三例学生作文中的病句: 1. There is a big mountain hole.(有一个大山洞)。 2. When we are writing, we will surprise to find that onlya few words can use frequently.(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将惊奇地发现只有一些词能经常使用)。 3. I felt the room very hot. (我感觉这房间很热)。 例1、例3是典型的字对字地译成的中国式英语,犯这样错误的学生在写作思维没有转换,不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完全按汉语的思维方式,用英语单词一对一地表达思想。这类“对译”式的错误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非常的顽固。这可能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表达时的通病。笔者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旅游时注意到英文版的景点介绍牌上有句这样的话:“There are millions of people visit the GreatWall every year.”(每年有数百万人参观长城。)类似的这种字对字对译,语法混用的中国式英语在离长城英文景点介绍牌不远处的“熊乐园”英文介绍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怜那些外国友人,读了这些英文介绍一定莫名其妙,不知是哪位同胞把没能在课堂里解决的英文写作问题呈现在世界面前,作为英语教师,笔者感到脸红。 词语搭配不当也是受母语干扰的一个方面。Leech在《语义学》中把词汇意义划分为7种。其中一种就是搭配意义,即通过经常与另一个词同时出现的联想来传递意义。许多时候,学生写作时词语选择对了,但是跟它前后的词语放在一起仍然很别扭,令人难以接受,原因是对它的搭配意义还没有掌握。例如,crowded traffic, body health, survive fromthe accident, sympathize the poor”等词汇搭配错误,归根到底这些都是汉语词语搭配的“英文版”。然而在英语中,“crowded”指挤满人群的,它可以和cities, buses, trains等搭配;而交通拥挤常用heavy来形容;身体健康英语中用physi-cal health来表达,以便与mental health形成对比;survive与sympathize在英语中分别是及物和不及物动词,这与它们在汉语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可是写作时没有进行思维转换的中国学生常常察觉不到这些异同,总是信手拈来,结果出现搭配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