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性探讨在外语学习年龄阶段的若干思考[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传奇性探讨外语学习年龄阶段若干思考

提要:外语教学起始年龄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长期以来,该问题与“外语学习年龄越小越好”的传统思想以及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绞缠在一起,在国内外引起了诸多争议。/英语论文本文采用学习者传记定性探讨措施,以中国当代42位著名外语教育专家的外语学习传记为样本,探讨了外语学习与起始年龄的联系。文本定性解读显示,早学者(5~13岁)和晚学者(14~22岁)均没有把外语学习成功归咎于生物关键期。对年龄和自评成绩进行相关略论显示:结构样本中的早学组相关性很小,晚学组呈完全正相关;整体样本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这些成功外语学习者身上我们没有发现外语学习存在关键期,但好像存在“机遇窗口”(Birdsong 2017)。早学外语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风险;晚学外语,如果“机遇窗口”内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优秀的师资环境、较好的语言学能和足够的外语接触,也有可能成功。

关键词:外语教学 起始年龄 关键期

1.前言

外语教学起始年龄(Age of Onset,AO)不仅是二语习得探讨中的理论问题,也是涉及语言规划、教育改革、国民素质教育等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该问题一直与“外语学习年龄越小越好”的传统思想以及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交织在一起,在西方语言教育界引起了诸多争议(Marinova-Todd etal.2017;Tucker 2017;Birdsong 2017)。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学者桂诗春(1992)、王初明(2017)、刘振前(2017)、杨连瑞(2017)进行了专文理论评述,束定芳等人(2017)、董燕萍(2017)、王蓓蕾(2017)、陆效用(2017)等则采用访谈、问卷等手段开展了实证探讨。他们的基本结论是:外语学习并非年龄越小越好。

上述学者的实证探讨都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在青少年或者是儿童学习者中搜集素材,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作为旁观者难以准确描述学习者内心的感受,二是因为缺乏合适的测量工具,难以判断他们外语学习成功与否。本探讨尝试采用传记定性实证探讨措施,对42位中国当代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外语学习传记进行定性略论,以期弥补当前调查探讨的不足。传记探讨是近年来从教育学领域借鉴过来的一种定性实证探讨措施(Benson 2017:12)。它以学习者的传记为样本,着重略论和描述学习者的内心体验,从中探究语言学习的社会维度、情感维度和心理认知维度。这一探讨措施揭示了动态的语言学习体验过程,为认识二语习得的本质规律提供了独特视角。

2.探讨背景

年龄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探讨中的热点话题(王初明2017)。十六世纪初叶的荷兰大教育家埃拉斯姆斯(Erasmus)、十六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哲学家蒙田(Montaigne)和十七世纪末期的英国哲学家洛克(Locke)都曾述及外语学习的年龄问题,而且一致认为儿童学习外语比成人更具优势。蒙田童年学习拉丁文的成功经历更是外语教育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Howatt 1997:193)。二十世纪中叶,Chomsky(1957)“语言生物机制”思想兴起,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了语言习得“最佳年龄”设想,Lenneberg(1967)则提出了语言习得生物“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这些新兴理论推动了世界小学外语教学的热潮。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2年和1966年两度在德国汉堡召开国际会议,研究小学外语教学问题。新世纪之初,世界英语教师协会国际探讨基金会(TIRF)公布了十项重点资助探讨课题(Duff&Bailey 2017),位列榜首的就是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问题。Tucker(2017)指出,当今世界外语教学低龄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外语教学越早越好”的思想在作怪。

“外语教学越早越好”的思想与生物关键期假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按照这一假说,随着人体生物机制的成熟,在人生某一特定的发展阶段,人类个体可以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一旦超过这一阶段,将很难习得,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永远不可能习得(Fromkin et al.2017:52)。长期以来,人们围绕关键期假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刘振前2017)。狼孩故事以及先天失聪而后恢复者似乎证明母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而且学界一般把青春期作为语言习得关键期的临界点(Fromkin et al.2017:52)。但是二语习得,尤其是外语学习,是否有关键期却倍受争议。Marinova-Todd et al.(2017)指出,至今仍然没有否定二语习得关键期的足够证据,即便的确存在,它也不是作用二语习得的唯一因素,其它环境和心理认知及情感因素都产生作用,因此把二语习得能力在年龄上的差别完全归咎于神经生物机制是荒谬的。针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Birdsong(2017:13-14,17-18)对近年来有关年龄问题的数项重大实证探讨作了针对性的评述,对Birdsong和Molis(2017)的探讨数据以及Johnson和Newport(1989)的探讨数据分别进行了回归略论,认为二语习得存在学术界传说的“机遇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WOP)。从出生到27.5岁之前,这个窗口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学习者只要在窗口开启状态时段内开始二语习得,就有可能获得接近本族语者水平。一旦超过27.5岁,“机遇窗口”则逐渐关闭,学习者成功的可能性与年龄增长之间呈现出急剧的反比联系,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的各个层次以及理解、产出等语言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速度的下降趋势。如此看来,二语习得“机遇窗口”的临界点要比人的生理成熟期延长十几年的时间。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