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十年来,由于交际法和交际准则在英语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中职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英语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和心理的异同作用了交流和沟通,英语论文题目,严重时还会造成“文化休克”现象。结合当前使用的中职英语教材,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育;文化教育;内容;措施 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典型问题:当上课铃响时,老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齐声说“Good morning, teacher.”多数学生认为这在汉语的表达里就是“老师早”或“老师早上好”,实际情况却是:在汉语中的“老师”不仅是称呼,也是尊称,但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它只能表示一个职业,类似“工人”“司机”等。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老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Miss或MS.例如一个叫John Black的人在学校教书,学生一般称呼他为Mr.Black.有一些年轻或比较时髦的教师会要求学生以名相称,例如John Black可能会要学生叫他John.关于某个教师的具体称呼,还要结合其人的脾气、品性、师生联系远近、年龄差距大小等来决定。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在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老师”完全相同的对应词,学生出现这种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称呼方式反映出一个问题: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国内外语言教学界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二者是密切关系的。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是不能超越文化而存在的,是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因为文化和语言有这样一种特殊联系,因此我们在学英语这门语言的时,不能抛开英语的文化背景来单纯学语言,而应当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它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1. 文化异同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关系越来越密切。英语是当前世界交流的通用语言,关于中职学生来说,学英语的重点应该放在言语交际上。当前中职学生英语的情况是: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到文化背景知识,只是单纯地记单词和句子;不知道这些单词和句子该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使用是否适宜、得体等,当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由于对文化、习俗的不了解,常常会造成交流上的停顿,有时还会产生歧义、误解而无法继续进行交流,严重时,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交流完全中止。例如在“隐私”这个问题上,在中国人眼里的“隐私”与西方人眼里的“隐私”就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把婚嫁、收入、年龄看作是自己的隐私,但中国人却不是这么认为。所以我们常常会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这样西方人认为不礼貌的问题,导致对方无法接受或觉得难以回答,产生尴尬现象。而恰当、合乎民族习惯的言语交际则会令对方感到亲切,气氛融洽。教师应看到文化异同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相应的文化内容,有意识地引导中职学生注意本族文化中,哪些模式如果用英语表达是符合英语习惯的,会被讲英语的人接受,哪些模式是纯汉语的,是不被讲英语的人接受的,使中专学生在学习英语中不断接受文化教育,最终能够用英语得体地交流。 2. 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的关键。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原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够教好语言。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感情,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反映人类世界的概括,各种语言都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客观需要而存在,英语这种语言也不例外,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英语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不了解相应的文化,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具体意义。例如grammar school,望文生义为“语法律校”,实际上是指为升大学而设立的中学,类似中国的预科。而greenhouse,很多学生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绿色的房子”,实际意义却为“温室”之意。教师在教中职学生英语时,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语言的语言结构之外,还要让中职学生了解和掌握使用英语的文化结构。 (二)中专英语教育应该导入的文化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日常表达方式,也涉及了许多文化知识,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 |